走在最前沿|玻璃界的优等生是怎样炼成的?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昨天17:22 2017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陶春燕 郝忠诚

清晨,从冰箱里取出的玻璃保鲜盒能直接放进微波炉里“叮”热早餐;午后,顶着烈日暴晒的太阳能热水器稳定地输出着滚烫的热水;傍晚,锅灶旁的食用油在玻璃壶中流转着琥珀色光晕......这些看似平常的家居瞬间,都闪耀着同一种材料的智慧——高硼硅玻璃。这种不怕极冷极热、不会释放有害物质的“玻璃界优等生”,早已悄然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在聊城茌平,有一家在全国排名前列的高硼硅玻璃生产企业,就是山东信和光热有限公司。从细如发丝的1.8毫米灯丝玻璃棒,到直径堪比碗口的280毫米工程管道;从豆浆机的透明杯体,到沙漠电站里的太阳能集热管......6台全电熔窑炉,18条生产线,每年约6万吨的玻璃制品从这里出发,奔向全球各地,远销五洲四海。

小到灯丝细 大至管道粗

全品类塑造核心竞争力

生产车间里,1600℃高温熔炉持续运转,炽热的玻璃溶液如金色瀑布般垂直倾泻而下,缓缓注入成型模具。令人惊奇的是,这流动的液态玻璃竟似被施了魔法,呈现出近乎静止的凝固状态。“判断一个玻璃的品质好不好,就是看它这时是流动还是静止的。”山东信和光热有限公司运维办负责人杨琨解释称,这是优质的高硼硅玻璃在成型时展现出的独特特性。

“在行业当中,我们的产能相对来说是比较大的,在国内能够排到前三。”杨琨介绍,玻璃行业的产能竞赛,以窑炉规模和数量论英雄。目前,信和光热的6台全电熔窑炉中,有4台正24小时不间断运转,在业内保持着领先优势。2024年,公司产量达到了4.7万吨,实现产值约2.1亿。

此外,信和光热的另一大核心优势在于全品类生产能力,从最细的玻璃棒到最粗的玻璃管,从常规的圆管圆棒到梅花纹、条纹等异形管材均能生产,这种“大而全”的产品矩阵,不仅满足了客户的一站式采购需求,更成为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一张“王牌武器”。“最细的是1.8毫米的玻璃棒,用于电光源的灯丝。最粗的现在做到了280毫米,用于管道工程,它替代了以前的pvc管或者金属管,因为玻璃强度高,结构非常稳定。”杨琨说。

目前,公司拥有产品规格600余种,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29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5项,公司全面通过了ISO9001、ISO14001和ISO45001的三体系认证,2024年通过了DCMM2级认证。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并颁发了荣誉证书,先后获得了“高新技术企业”“聊城市企业技术中心”“山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山东省瞪羚企业”“山东省制造业单项冠军”“山东知名品牌”“山东省企业技术中心”等荣誉称号。自2017年起公司先后与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暨南大学理工学院研究生实践基地,达成产学研及新品研发合作项目。

集热管事业部投产

产业升级打出“新王牌”

在广袤的西北大地,信和光热所生产的太阳能集热管如同“阳光捕手”,通过高效吸收太阳能并转化为热能,成为内蒙古、新疆等地家居工程的温暖心脏。在地广人稀的北部地区,仅需3至5组集热管,就能持续输出100℃-150℃的高温热能。搭配空气能辅助系统,即便在零下寒冬里,也能为当地居民筑起一道“温暖防线”,确保室内温度始终保持在18℃以上。

2022年6月1日,这是信和光热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随着集热管事业部的正式投产,公司成功实现了从半成品生产到产业链终端的延伸。崭新的自动化生产线旁,这些看似简单的玻璃管,现在已经成为公司产量最大的拳头产品。杨琨透露,目前公司太阳能集热管已实现产销动态平衡,产能正稳步爬升,“去年产量370多万支,今年销售目标是450万支”。

目前,公司已与海尔、力诺等太阳能行业领军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其生产的集热管不仅通过了严苛的钢球冲击测试(直径3厘米钢球从1米高度自由落体撞击不破裂),更以卓越的耐候性和热效率,成为太阳能集热管领域的标杆企业,致力于打造出高质量、高标准的高端产品,配套主机市场,力争成为行业的风向标和引领者。

回顾这段转型历程时,杨琨坦言:“当时最大的挑战在于技术升级和自动化改造,但这从来不是我们的痛点,而是必须的发展。”近年来,公司持续加大在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和自动化升级方面的投入,如今已在行业内建立起显著的技术优势。“包括我们后续要上的自动化机械手臂,让它去解放人力,在安全方面有所提升,减少隐患。”在他看来,对技术创新的持续追求,亦是信和光热能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的关键所在。

前端降能耗,终端提利润

链主担当,延伸产业链

当前,信和光热的产品版图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扩张。在国内市场,公司的玻璃制品已深耕华北、华东等10余个省份,在海外市场,从东南亚的越南、缅甸、印尼,到中东地区,再到日韩、东欧、南美等国家,都能见到其玻璃产品。无论是特殊规格的玻璃管、玻璃棒,还是各类异形玻璃制品,公司都能“量体裁衣”实现定制,支撑起年产量6万吨、销售收入超2亿元的业绩规模。

值得一提的是,在能源利用方面,信和光热充分发挥了区位优势。公司依托当地信发集团的电力资源保障,同时持续推进能效升级工程。通过持续对加电方式进行升级转变,电能利用率在近几年实现了10%的提升,在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这个数字为企业的绿色转型增添了助力。杨琨表示,今年公司的研发方向依旧是节能、增效,提升能源的利用率,减少能源的消耗。

“未来几年,我们公司作为聊城市玻璃生产产业链的链主企业,下一步还会做继续延伸产业链,最终做到产业的终端化。对于这个行业而言,主要的能源消耗是在前端,就像我们现在所做的玻璃窑炉生产,它是能耗比较高,但是它的利润空间就比较小,主要利润空间集中在下游,就是产业链的下游和末端,所以这也是我们打造完整产业链、提升效益的必要性。”杨琨说。

责任编辑:袁野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