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南部山区:打造诗意家园,谱写乡村振兴美丽篇章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昨天07:00 2395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杜春娜 通讯员 张永芹

南依泰山、北望黄河,境内群山环抱、沟峪纵横,南部山区是济南的“水塔”“绿肺”和城市后花园,是链接山、河、泉、城的重要锚点,济南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一直以来,济南南部山区立足资源优势,突出地域特色,致力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南山画卷徐徐展开。

乡村成“网红”打卡地

绿水青山带来“大流量”

近日,在南部山区柳埠街道玉水画廊上演着这样一种风景:白天,游客一边听着知名音乐人激越或悠扬的琴声,一边享受银瀑、碧水等自然风光;晚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临清龙灯伴着喷火表演,配合山体灯光秀与光影艺术,将山谷化作沉浸式舞池,用音乐浪潮点燃山野激情。

这样的景象源于南部山区第五届电子音乐节。今年5月17日,“山谷的意志”南部山区第五届电子音乐节在柳埠街道玉水画廊奏响。这场以“自然与文明共生”为核心的音乐盛宴,单日接待量突破2万人次,通过电子音乐、民谣、非遗与生态体验的多元融合,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村民齐聚,共同见证乡村振兴与潮流文化的深度碰撞。

“在这里能尝到小时候的味道。”5月份的乡村电音节响彻了济南南部。而在更早之前,柳埠街道外石村因在周末免费提供大锅菜,点燃了“流量密码”。老面馒头、泉水豆腐、山野菜……外石村让游客尝到了最地道的乡村味道。同时,为提升体验,外石村还打造了“竹林剧场”,邀请济南市原创音乐家协会的音乐家定期举办公益演出。游客在享受美食之余,沉浸于“视觉+听觉+味觉”的多维乡村美学。

外石村的文旅蓝图远不止一锅菜。2020年9月,外石村将本村西南片区20户连片旧院落一次性收回村集体,用于开发民宿项目,共建成民宿小院18套,由村集体运营。民宿小院每年收入可达几十万元,用于村民分红和村里基础设施建设。在外石村,游客可入住特色民宿,推窗见绿、枕星入眠;农家乐提供泉水豆腐、野菜包子等乡土美食,让游客体验“自采自烹”的田园生活。好山好水好风光,游客怡然自得。

其实,近年来,南部山区着力提升宜居宜游生态底色,着重提升生态环境品质,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利用,聚焦玉符河南山段和锦绣、锦阳、锦云“三川”全域水生态系统,策划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实施方案,积极创建西营“唐营溪谷”和柳埠“泉乡茶谷”泉韵乡村和美片区。

绿水青山为山村引来“流量”,南部山区已打造柳埠云野南山农文旅基地、仲宫街道云端井众榆舍休闲农庄、柳埠电音节等旅游新场景,点燃乡村旅游,拉动市场消费。

乡村产业提质增效

农文旅融合发展

进入6月,济南市南部山区仲宫街道刘家庄村进入了满山桃香的季节。果农们早早地便来到自家桃园里,摘下香甜的小白桃。

刘家庄村村民高梅(化名)家种植小白桃已有10年,今年她家1亩多地的小白桃喜获丰收。亩产稳定在5000斤左右,今年的收购价格在2.3—2.5元/斤,比去年略涨,能获得不错的收益。

记者了解到,目前,仲宫街道刘家庄村的800余亩桃园迎来集中采收期,总产量90余万斤。在小白桃产业的带动下,村民平均每亩收益达6000至10000元。刘家庄村党支部书记介绍,该村种植小白桃已有十五六年历史,凭借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泉水灌溉,培育出品质上乘的鲜桃,成为村民稳定的致富来源。

不仅是农业多点开花。夏日的泉城近郊,露营经济正蓬勃生长。在济南市南部山区卧虎山水库北岸,一处半山腰上的露营地深受市民青睐。从星空帐篷到梯田营地,从篝火野趣到山间营地,南部山区露营地如珍珠串连,以差异化体验吸引游客“返璞归山”,为乡村生态经济注入全新活力。

近年来,南部山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认真研究推动发展林药、林菌等林下经济,柳埠街道苇沟村核桃树下黄精种植规模已达到500亩;适度发展设施农业,新增大棚樱桃、蓝莓、火龙果等果蔬种植面积300余亩;因地制宜推广中草药种植,新增金银花、白术、蒲公英等中草药种植2300余亩,引导扶持趵突泉酒厂、野风酥和华鲁食品等本土龙头企业,延伸农产品加工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同时,南部山区规范引导民宿产业品牌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在西营街道上降甘村、柳埠街道川道村和唐家沟村新建精品民宿32套。

南部山区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泉水文化景观、村落和历史建筑等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历史价值突出。突出文旅融合发展,南部山区深入挖掘、利用历史文化和生态资源,借力泰山旅游文化资源提升南山文旅品牌效应,支持金象山、卧虎山等滑雪场扩能升级,发展冰雪经济,举办30多场“源味南山”系列采摘节活动,创建“鲜果+”消费新场景,推出露营游、采摘游、泉水游、亲子游、“天天市集”等旅游线路。今年五一和端午假期,南山区接待游客87万人次。

党建引领赋能乡村振兴

凝聚发展合力

“这都是我们来自我们南部山区的好品。”近日,在黄河大集,南部山区高而片区的第一书记化身主播,在镜头前生动地介绍南部山区的农产品。

为何第一书记要开启直播?其实,这源于一个服务联盟。

在济南市南部山区高而片区,19个行政村曾因资源分散、产业单一面临发展瓶颈。2024年8月,一场“破局之战”悄然打响——市派17名驻村第一书记组建了“高而党委第一书记服务联盟”。这支以党建为引领的“红色战队”,通过组织联建、资源联享、产业联兴、服务联创的“四联工作法”,将“单兵作战”的驻村力量升级为“抱团发展”的振兴引擎,书写了山区乡村从“资源割裂”到“全域共富”的生动实践。

手机成为“新农具”,数据打通“出山路”。“高而党委第一书记服务联盟”构建“电商平台+社群营销+直播带货”立体销售网络,与“鲜到家”平台合作,12种农产品实现“当日采摘+冷链配送”,济南市民下单后最快4小时收货;第一书记化身“主播书记”,在黄河大集、农民丰收节等现场带货,单场直播最高销售额突破3万元;开发“乐游高而一张图”数字地图,整合23个景点、18家民宿、12家农家乐,配套推出“杏花自驾游”“连翘健步走”“非遗桃花媳妇宴”等10条主题路线,2025年五一假期带动民宿入住率达90%。

不仅如此,他们还组建“第一书记科技资源库”,与山东省果树研究所、郑州市农科院等建立长期合作,构建“科研机构+联盟+农户”技术转化体系。在北邱村试点“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应用智慧农业,3亩山农酥梨示范田预计亩均增收2000元;西沟村引进“青恋”番茄品种,配合无土栽培技术,产值提升30%;东邱村探索“林下经济”,狮头鹅养殖与猕猴桃套种生姜形成立体农业模式,土地综合效益提高50%。

“高而党委第一书记服务联盟”是南部山区党建引领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今年以来,南部山区坚持以“万人下乡、千村提升”工程为抓手,组织147名市派驻村第一书记成立了14个“第一书记服务联盟”,聚焦强村富民目标,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主线,强党建、优生态、促发展、惠民生,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依托“第一书记服务联盟”实施“头雁领航”计划,南部山区聘请18名“头雁导师”提供政策讲解与业务指导。在街道党校开设“第一书记讲堂”,组建由优秀村书记、农村致富能手等构成的“乡土智囊团”,各街道每月组织1次学习活动,第一书记基层工作能力不断提升。并且建立“1+1+1”帮扶机制,即1名街道领导班子成员包挂、1名机关干部和1名管理区干部协同,负责解决第一书记工作中的问题,实现一人驻村、多方帮扶。

同时,南部山区落实“1+1+N”帮扶共建模式,开展14场“第一书记助农大集”,帮助84个村庄销售农产品;挖掘本土人才,评选13名“乡土博士”提供技术指导,辖区内254个村全部设置金融专员等,为乡村发展提供多方面支持;联合58家企业和市派单位开展“村企联建”行动,组织多场精神文明共建、志愿服务及技能培训活动,凝聚发展合力。

未来,南部山区将持续强化党建引领,“一村一业、一村一策”培育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促进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科学合理推进村庄规划编制,优化村庄发展布局,不断提升乡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能力。

责任编辑:杜春娜

杜春娜

用文字抒写民生,用镜头记下民情,用报道表达民意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