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安丘:从舌尖安全到舌尖健康,全域生态定义高品质农品新标杆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昨天18:28

通讯员 赵峰 牛海青 王锡文 马连娟

在中国蔬菜出口版图上,山东安丘——这座人口不足90万的县级市,发展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400多家,以年均60万吨的蔬菜出口量,常年占据山东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7,连续16年领跑全国县级区域蔬菜出口量……这些亮眼数字的背后,是安丘近20年来对高品质农产品的极致追求。安丘农产品以其过硬的品质擦亮了“世界菜篮子”金字招牌,在国际市场树立了品质标杆。

当前,在新发展格局及人们对从“吃饱”到“吃好”追求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把“独步”国际市场的安丘高品质农产品,端上国内老百姓的餐桌,进而抢占国内高端消费市场?安丘作出了发展全域生态农业的战略决策:锚定“中国生态农业第一县”的目标,依托严格的全程质量管控体系、创新的生态技术应用和科学精准的扶持政策,蹚出了一条“生态优先+品牌增效+联农赋能”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标准体系+全程管控”:筑牢生态农业高品质根基

安丘地处北纬36度黄金种植带,境内山地、丘陵、平原各占1/3,独特的火山岩与沙土地貌赋予了安丘农产品天然好品质:古火山梯田孕育的辉渠小米,富含30余种矿物元素;硒沙土滋养的柘山蜜薯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除了优越的自然禀赋,全链条高标准严监管是安丘高品质农产品的另一长成密码。自2007年起,安丘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建设。秉持“国际最严标准”,实施全域全程监管:组建山东省首支108人的专职农安员队伍,16辆流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服务车穿梭于田间地头,每年完成10万批次抽样检测。2023年,创新搭建全省首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将60余万个农用地块、187个农产品加工贸易主体、994个农用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和136个集贸市场纳入数字化监管,真正实现“一屏观全域、一图管全城”的精准化管理。

“安丘自然禀赋优越,出口农业成熟,发展生态农业我们有坚实的基础。生态健康的高品质农产品是农业发展的终极目标,我们要坚定绿色生态发展之路,让安丘高品质农产品成为‘国民优选’,带领安丘人民共享绿色发展成果。”安丘市委书记乔日升信心满满。

高起点,高要求;高标准,高品质。正是安丘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所在。

标准体系构建生态农业成长“骨架”。安丘深度参与制定全国首个生态原产地产品评定国家团体标准,主导建设“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农场”产学研用标准联盟,精准制定了大姜、大葱等13个主要品类的农产品生态标准及生态农场建设规范,创新搭建覆盖56种农作物的数字化管理体系,从土壤修复抓起,确保农产品从土壤-种子-成品皆有标准可依。

生态种养成就农产品“绿色基因”。全域推广抗性育种、系统植保、绿色循环等10多种生态种植技术,让农产品成长全程“生态闭环”。位于郚山镇的山东合力牧场,是安丘生态农业的标杆样本。其依托“畜—肥—菜”闭环循环模式,采用发酵处理后的畜禽粪便培育土壤,彻底摒弃了化学肥料。数据显示,其培育的大棚草莓花青素含量提升60%、维生素C含量增长45%;有机白菜、韭菜相继获得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认证,生态果蔬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成为安丘农产品从“卖资源”向“卖品质”转型的生动缩影。

“双码”认证实现生态农产品品质溯源。安丘创新质量管控模式,与中检集团携手打造全国首个“电子安全码+生态原产地码”双码认证体系,为每件生态农产品植入独一无二的“数字身份证”。消费者扫码即可获取种植地块、检测结果、交易记录等全链条信息,真正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透明,为消费者建立了充分的信任基础。

如今,安丘已有1400余家农场向着生态化改造前进,5万亩设施农业与30万亩生态种植区交织成网,每年为农民带来26亿元增收红利,“全域生态、高端溢价”的产业升级目标正稳步推进。

“数字科技+品牌构建”:激活生态农业内生动力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而数字科技无疑是安丘这场生态农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安丘锚定生产提质增效目标,推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深度嵌入农业全产业链,推动传统农耕向智能化、精细化加速转型。

以安丘大姜为例,这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曾因过度依赖化肥导致土壤退化。山东斧创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联合科研团队攻关,首创“生物质炭土壤改良技术”,通过根际土壤置换吸附重金属、优化微生物菌群,使土传病害发生率下降90%,化肥使用量减少70%,亩产提升30%,产品价格实现翻倍增长。该技术在15万亩姜田推广后,带动农户亩均增收超4万元。

而在官庄镇长生源生态家庭农场的大姜智慧大棚内,一部手机化身“超级农夫”:温湿度调控、水肥一体化灌溉、病虫害预警等操作均可远程完成。农场管理员孙夕平深有感触:“依托自动化管理系统,1人就能轻松管护100亩大姜,生产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超5倍。”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品牌是农产品实现溢价的核心密码。破解“优质不优价”难题,安丘创新实践,以政府公信力为坚实后盾,精心培育“安丘农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通过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的三级品牌矩阵,综合运用政府背书增信、标准认证赋能、品牌策划营销等组合策略,对包括“安丘大姜”“安丘大葱”在内的8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30余种特色农产品,实施统一包装设计、规范定价体系和集约化品牌运营,平均溢价率提升至25%,实现农业价值链的整体跃升。

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的辉渠小米,就是“安丘农耕”品牌的第一批受益者之一。按照统一标准种植管理后,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大,每斤卖到15元,是普通小米的2~3倍。

截至目前,安丘已形成多层次品牌矩阵:119个绿色、有机及名特优新农产品通过权威认证,8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3个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熠熠生辉,5个省级知名企业产品品牌与1个国家区域公用品牌交相辉映。经专业评估,安丘优质农产品基地品牌价值高达216亿元。自入选全国首个“良好农业规范整建制推进试点市”以来,名特优新农产品种植户亩均收益突破3万~5万元。安丘还与物美超市、齐鲁农超、京东等大型采购商建立长期合作,每年向高端市场供应20万吨优质农产品,“安丘农耕”品牌的市场辐射力和溢价能力持续增强。

“政策赋能+三产融合”:打通产业增值农民共富路径

生态农产品的高端溢价已清晰可见,而发展生态农业,最终的落脚点是让农民增收致富。如何激励更多的经营主体投身周期长、投入大的生态农业?安丘及时调整出台了精准的扶持政策。

源头发力“降成本”。安丘创新“政府统筹、国企运营”机制,组建专业有机肥公司,运用大数据精准配比,以成本价供应定制化肥料。这一举措既有效降低了农户生产成本,又开辟了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路径:如今,区域内秸秆和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5%和90%,从源头上大幅削减了化肥农药使用量,给全域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放心、可靠的“底肥”。

金融支持“增底气”。今年春天,该市出台《扶持生态农场和设施农业发展的十条措施》,通过亩均5万元设施补贴、200万元贷款贴息、10万元示范奖励等政策“组合拳”,给经营户提供“真金白银”的帮助,有效破解了生态农业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制约。

“十条措施给了我们十足的底气,投资千万元建智能大棚也不担心了。”在新安街道康兴生态农场,马炳超操作手机即可调控46座连栋大棚。这座山东最大的樱桃设施与在建的草莓温室、26个蔬菜大棚,共同构建起安丘“生态农场+设施农业”双轮驱动的样板。政策实施以来,包括康兴农场在内的首批20家示范农场已兑现奖补资金200万元,涉农主体累计获贷达9.49亿元。

放眼安丘农业的发展版图,出口农业和生态农业犹如两颗熠熠生辉的“明珠”,而将这两颗“明珠”串联起来的,正是贯通三产的全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链式发展,让农民共享产业增值红利,也正是安丘现代农业发展的初衷所在。

占地1200亩的长生源生态家庭农场,自建生态温室大棚与大姜组培育苗中心,为小农户提供技术、种苗和产品代销服务,实现农户亩均增收1500元以上。这种“龙头企业+生态农场+农户”新型订单模式,有效串联规模化生产与分散化经营,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引擎。

在向第二产业延伸的过程中,安丘瞄准大健康产业的广阔前景,培育131家规上食品企业,开发2000余种产品,形成涵盖速冻保鲜、生物提取、健康食品等领域的精深加工体系。同时,通过三产融合带动生态农文旅产业发展。如今,安丘30万亩生态基地正通过“种植+加工+文旅”深度融合模式,成为农民共享的多元化产业增值平台。

以刚性监管筑牢质量根基,以品牌溢价驱动价值倍增,以链式延伸拓宽共富渠道——这条清晰的实践路径,铸就了生态农业的“安丘样本”,为全国农业现代化向更高层次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责任编辑:孙雪婷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