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焦守广 通讯员 张文静 陈杨子
2025年,山东省中医院迎来建院70周年的重要时刻。70年来,山东省中医院历经风雨,不断发展壮大,在医疗、科研、教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了全面展示70年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山东省中医院联合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开展建院七十周年《口述历史》系列专访,通过讲述70年来为医院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和典型职工代表的成长故事,展现医院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弘扬医院文化,传承医院精神。
2025年,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省中医院)迎来建院70周年华诞。70年来,医院在医疗、科研、教学等领域成绩斐然,而这些成就的背后,凝聚着一代代医院职工的拼搏与奉献。在省中医建院七十周年口述历史系列专访中,百岁抗战老战士、医院药剂科离休老干部虞华的故事,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医院药学部从起步到腾飞的壮丽画卷。
时光的长河悄然带走了许多影像记录,医院里百岁高龄的虞华老人,她的往昔故事难以在泛黄的胶片或电子档案中寻觅踪迹。然而,岁月虽隐匿了影像,却未冲淡记忆——通过老人和家属的讲述,和同事们口口相传的温暖回忆,一段关于医院药学部从萌芽到蓬勃发展的壮阔历程缓缓展开,脉络清晰可见。
虞华家人回忆,在战争年代,药品极度紧缺,成为关乎生命的关键物资。凭借出色的表现和组织的信任,虞华被委以药务工作的重任。组织对她交代:“就是把生命搭上,也必须要保证药的安全,宁死也不能丢药。”自此,虞华踏上了与药相伴的职业生涯。
1972年2月,虞华加入山东省中医院。在医院工作期间,药房中西医协作,领导班子团结一心。作为党支部成员,虞华工作积极热情,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做好本职工作,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因已百岁高龄,虞华老人谈及在医院的工作经历时,语言已经有些不太清晰,但对医院及同事们充满认可和感谢,“我在医院工作时,同志们对我都挺好的。拿药的时候,我的手脚挺快挺麻利,来拿什么药,接着就拿,比一般的人拿得快,还拿得准,还不拿错药。值此省中医建院70周年,我希望同志们在工作上都能做到认真负责。”朴素的话语中,饱含着老一辈医务工作者对事业的执着与对后辈的殷切期望。
如今的山东省中医院药学部,已发展成为国家中药管理局中医优势重点专科,在全国专科排名中名列前茅。药学部主任马传江介绍,目前药学部秉承“三驾马车、四轮驱动”的发展理念,重点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尤其是中药药师服务能力。药学部的“三大中心”更是成绩亮眼:制剂中心拥有142个自有文号的药剂品种,数量全省最多、实力最强;智慧共享中药房每日煎制中药基数达4万剂,作为民生工程,极大地缩短了患者的候药时间;新建的中医膏方中心设计产能每年可达5万到8万料。
马传江感慨道:“药学部能有如今的影响力和良好发展势头,离不开以虞华老人为代表的前辈们打下的坚实基础。他们那一代工作环境艰苦、生活条件落后,却克服重重困难,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我们今天的成绩,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通过后辈不懈努力取得的。值此建院70周年,我们更应铭记老一辈为药学学科发展和医院建设所付出的努力。”
从战火纷飞中药品保卫者,到和平年代医院药学事业的开拓者,虞华老人的经历,是山东省中医院70年发展历程的生动缩影。七秩芳华映杏林,薪火相传谱新篇,老一辈医务工作者的精神将激励着新一代省中医人继续砥砺前行,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