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暑期|守护黄河脉动,山东交通学院青年学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壹点公益 08-18 1.2万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刘桂斌

近日,山东交通学院交通土建工程学院“河脉薪传”社会实践团赴济南、东营、聊城,开展沿黄三城生态文化传承与黄河精神赓续行动。

在济南百里黄河风景区,实践团探秘黄河生态保护成果与流域文化底蕴背后的奥秘,了解了济南黄河段历代治黄历程与生态保护成果,感受到黄河与济南的深度文化联结,深刻认识到黄河作为城市“安全屏障”与“文化根脉”的双重意义。

在东营黄河文化馆,实践团了解了黄河的自然地理、流域文明、黄河精神的时代内涵及乡村振兴“升级版”打造等系列措施,加深了对黄河文化的理解与认知。

在广利河湿地公园,实践团积极追随黄河的脉络,认真探寻母亲河的生态密码。实践团了解到此处作为黄河水系的“毛细血管”,不仅为黄河下游筑起生态防线,更通过系统治理与科学规划,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在聊城澄泥砚工坊,实践团在匠人凿刀起落间,探寻这项“泥与火的艺术”,了解到澄泥砚的诞生始于黄河故道的馈赠。从黄河淤泥到文房瑰宝,澄泥砚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饱含着匠人的执着坚守。

科技赋能环节,团队走访济南市水利工程服务中心,调研邢家渡引黄灌区中心测流站、牛王渡槽河道、董家闸,了解泥沙治理、智能防溺水系统及灌区年调水9000万立方、灌溉百万亩的民生效益。针对闸门腐蚀、渠道裂缝,团队依托专业研发纳米玻璃粉改性有机智能防腐涂层,提出“固废再生—材料复合—智能修复”低成本高耐久方案。

随后,实践团走进马山褚科小学,以黄河历史、非遗展示、科普课堂播撒黄河精神种子,实现红色文化与黄河基因的代际相传。

本次实践以溯源黄河文化、服务黄河民生、传承黄河精神为核心,推动专业知识落地,也让黄河文化走进小学课堂,实现黄河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双向赋能。

责任编辑:刘桂斌

刘桂斌

火光不是为了照亮火炬本身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