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孔茜 通讯员 祝存波
从“推土机思考决策”的科幻想象,到AI技术赋能的现实突破,73年深耕推土机领域的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推),基于DeepSeek等国产大模型进行二次开发,历经25000次工况测试淬炼,推出全球首款AI推土机,让智能装备照进工程现场。作为产业链“链主”,其产品已辐射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硬核制造与智能革新的交织中,书写着工程机械的新篇章。
AI赋能加持
“无人驾驶”却能精准操控
冰封大地之上,当推土机与AI相拥,会有怎样当一番场景。
内蒙古的寒冬,天地一片苍茫。 寒风卷着雪粒,如刀割般呼啸而过,气温直逼零下四五十度。在这片被严寒统治的广袤土地上,巨大的推土机却依然在风雪中轰鸣着,沉稳地推进、平整着冻土。 然而,驾驶室内却空无一人——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AI赋能重型机械带来的真实变革。
数百米外,温暖如春的指挥中心内,操作员可端坐在舒适的座椅上。 面前是数块高清屏幕,清晰地显示着多角度摄像头传回的实时画面、精准的三维地形图以及推土机各项运行参数。他推动操纵杆,屏幕里的推土机铲刀便应声抬升、落下,动作干净、利落。
这远非简单的“远程遥控”。当AI真正“嵌入”推土机的“神经中枢”,这台机器便拥有了自主思考的“智慧大脑”。它不再是被动执行指令的工具,而是能基于环境做出决策的“决策者”。
“汽车在路上躲障碍物,是‘看见就躲’;但推土机推土,得‘算明白再动’。”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智能系统开发资深工程师直言,AI推土机的“视力”要更加精准。 它不仅要识别静态或动态的物体进行提前预警,更需要精确感知并理解“土方”本身。 基于这些深度数据,AI才能“思考”如何最优地分配推力、选择下铲点和行进路线,实现最高效、最安全的土方作业
就连铲刀的动作都有了“绣花功夫”,其控制精度可控制在正负3厘米内,施工现场反馈的真实数据印证了其价值。“原来得干三遍得,现在一遍就能干完,效率能至少能提升30-40%。”济南某水利项目负责人解释道,传统人工操作精度通常在5-10厘米范围波动。要达到平整要求,工人需像“刮腻子”般反复推平多次,耗时且增加油耗与设备磨损。如今,AI赋能下,推土机一次作业即可达标,省去了反复修正的环节。凭借卓越的精度控制,机器更是活跃在四川、河南、山东、河北、内蒙古、湖南、江西等工程现场。
不仅如此,安全亦是AI带来的关键飞跃。 依托传感器融合技术,系统持续监测车身姿态与周边环境,能在倾覆、碰撞等危险发生前提前预警甚至自动介入调整,极大提升了作业安全性。
半年持续攻坚
工况测试破25000次
从厘米级的精度控制到超前的危险预判,内蒙古的极寒测试仅仅是山推AI推土机性能验证的冰山一角。其背后,是深厚的技术积淀与海量实战打磨。
“100多名技术骨干扎进实验室与试验场,整整半年连轴转,光是在全球不同工况下的现场测试,就累计突破25000次。”山推股份智能系统开发资深工程师的话语里,带着研发攻坚后的沉静。正是这场持续的投入,让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首款AI推土机在今年6月18日正式亮相。而它的“智慧内核”,源于对基础大模型的深度打磨,技术团队将其与企业积淀的海量知识图谱深度融合,完成二次开发,最终锻造出专属的“AI决策模型”。这一步,让山推的产品真正实现了质的飞跃,进化为能自主感知、决策、协同的“AI实体”。
这款AI推土机的智能架构,以“智能整机”与“AI智能助手”为两大支柱,延伸出九大智能系统,像一张精密的网络,覆盖了动力优化、施工安全、协同作业等核心场景。其中,健康管理系统与智能维保系统的创新,尤其击中了行业痛点。
“我们把11万台设备的运行数据搬进云端,铸成了健康管理模型的‘数据库’。”该项目团队负责人解释道,这相当于给每台AI推土机配了位“云端私人医生”,让设备保养从“故障后维修”的被动模式,彻底转向“未病先防”的主动姿态。更妙的是,随着设备全生命周期的数据积累,这位“私人医生”还会慢慢成长为“AI老中医”,越用越懂设备的“体质”,并能把脉“开处方”。
就像一台矿用推土机连续多日进行表层剥离作业时,系统捕捉到某个固定时段发动机水温异常偏高。健康管理系统立刻调动“记忆”,对比该设备过去1-3个月同工况下的历史数据,再参照同款设备的正常参数库,迅速锁定症结——散热器可能因积尘堵塞。不等人工察觉,系统已主动提升风扇转速缓解问题,并同步推送详细分析报告,指导运维人员精准处理。从“发现故障”到“解决隐患”,全程无缝衔接。
而智能维保系统里的“保养管家”,则彻底改写了“一刀切”的传统保养模式。“过去不管设备干活多累、多轻,都是250小时或500小时一保养,像份千篇一律的‘通用处方’。”现在有了AI测算,“处方”能精准到“量体裁衣”:比如根据某台设备的实际作业强度、磨损程度,系统可能建议260小时再保养——既延长了保养周期,又缩短了停机时间,隐性成本直降不少。
提升施工精度
让施工效率不仅是翻倍
AI推土机的自动工作装置系统凭借高精定位、模型解算、液压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铲刀动作的厘米级精准调控。在滨州某基建项目的路基摊铺作业中,该系统将传统人工操作的±5cm 平整度误差压缩至±3cm,直接减少 30% 的后期修整工作量,大幅缩短工期。
自动行走系统的效率提升更为显著。在济南某工地上,作业人员通过规划施工任务路径,高精定位与轨迹控制可以让推土机高效率的自动完成行走与工作装置的自动控制,减少无效作业时间。让施工效率实现翻倍增长。
设备日均待机时间减少1.5小时,土方作业效率提升40%,燃油消耗降低20%,是山推在沙特利雅得AEMC采石场的测试数据。这组实测结果,藏着山推协同施工系统的核心突破——从过去机群“各扫门前雪”的无序作业,到如今像精密齿轮般咬合的“智能协同作战”的蜕变。
这种协同背后,是山推在智能化赛道上的持续深耕。“目前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已达L3级,并完成L4级的技术储备——未来驾驶员将从‘操作者’升级为‘指挥官’。”相关人员直言,更关键的是技术标准的前瞻性。山推参照乘用车自动驾驶的成熟规范,揉合多年智慧施工经验,为工程机械AI技术量身定制了发展标准。在这里,AI智能助手不再是被动等待指令的“工具”,而是会主动思考的“伙伴”。智能整机接到任务后,能在特定区域自主施工,遇异常时则无缝切换至人工接管模式,既保效率又守安全。
面向未来,山推已画出清晰的“AI路线图”。企业将用3年时间实现AI推土机核心功能全覆盖,同步搭建打造AI技术平台、智能施工生态系统和产品评价规范,并将核心技术延伸至挖掘机、装载机、矿卡等全系产品,构建“AI智能助手+施工机群”的协同生态。这不是单点突破的冒险,而是全链条智能化的系统工程。
这份底气源于深厚的产业根基。在济宁,以山推为“链主”的工程机械产业链早已枝繁叶茂,本地配套率近70%,链条完整度居国内前列,连续两年获评工信部五星级产业示范基地,更坐拥全球最大的推土机生产基地。这种“近70%配套率”的硬实力,为AI技术从实验室走向量产提供了坚实支撑。
正如山东重工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志坚在山推全新品牌暨AI战略全球发布时致辞所言:山推面向未来、面向全球发布AI战略,这不仅是山推品牌内涵和形象的一次全新升级,更是对未来发展路径和商业模式的一次大胆探索。而作为山东省工程机械产业链“链主”企业,全面拥抱工程机械人工智能时代,更是山东重工加快数智化战略转型的新举措。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