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孙淑玉
编者按:
点点星光,汇聚希望。从医路上,他们或在急危重症救治的战场上争分夺秒,或在慢病管理的持久战中耐心陪伴,或使出浑身解数做患者最贴心的心灵守护者,或远赴他乡支援基层与边疆……他们或许不是最耀眼的,却如同星辰般点亮了无数患者的希望。值第八个医师节来临之际,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推出“医路星光・无悔守护”特别策划,向广大医师群体致敬。
胡佳(右)为患者诊疗
作为“生命中枢”的守护者,烟台山医院东院神经外科副主任胡佳有一套自己独特的“生命算法”:手术精度的精益求精(毫米级控制)+ 抢救时机的分秒必争(秒级响应)- 个人休息的无限透支(极限压缩)= 生命续航的生生不息(持续递增)。
这套特别的算法,也是十八年来,胡佳用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与钻研,打磨出的“生命守护密码”。每一道运算的背后,都藏着与死神赛跑的紧迫感、对医学精度的极致追求和对患者家属的共情理解,以及对个人得失的全然不计。而在烟台山医院,像胡佳一样,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生命的医生还有很多。他们或许术业有专攻,却都以同样的执着坚守,共同托举起生命健康的希望之光。
手术台上的“精准加法”:毫米级操作为生命护航
上午8点的交班会上,胡佳的手术安排表像一份高难度“打怪升级清单”:1台脑外伤+2台脑出血+1台开颅手术,这些病种各异的手术背后,对精度的要求却几乎一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也因此,胡佳的白大褂口袋里永远都放着一个小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个病人的病灶坐标、血管走向和关键解剖标记。那些单独圈注的“穿刺点”和“靶点”,正是他精准手术的“导航地图”。
这一习惯和大脑的特点有关。作为人体最精密的“指挥中枢”,亿万神经与血管在此交织,共同奏响生命的律动。因此,脑部手术的误差被严苛锁定在毫米之间,这个尺度仅相当于几根头发丝的宽度。也因为这份极致的精细与高难度,神经外科手术也被医学界誉为“外科领域璀璨的明珠”。
高血压脑出血、昏迷、呕吐……神经外科突发状况时有发生,往往来不及做详细的手术预案,胡佳和团队就已经站到了手术台前,一边快速询问陪同家属补充病情细节,一边盯着术前影像快速规划手术路径,“人到手术即开始”的紧急状态早已是常态。既要做到“边战斗边规划”,又要保证手术的精准度,对术者有着极高的要求。
“微创穿刺手术的精度要求极高,手术误差往往要保持在1毫米以内,且颅骨钻孔与头皮切口要高度同步,否则就会因穿刺路径偏移而导致手术失败。”胡佳坦言,在直径仅几厘米的颅内术野中,每一根神经、每一条血管都关乎患者的感知、运动甚至生命体征,因此医生手持器械在显微镜下操作时,哪怕是手指0.1毫米的微小颤抖,都可能损伤关键神经而给患者造成终身残疾。将误差控制在1毫米甚至更小的范围内,是胡佳对患者的承诺,也是他对自己和团队的要求。
蛋壳的厚度与人体颅骨外层相当,而脆弱的蛋膜就像颅内的脑膜组织。为了练“手感”,在烟台山医院神经外科有个特别的 “磨鸡蛋” 训练:用手术钻头在生鸡蛋壳上反复打磨,既要钻透蛋壳又不能戳破里面的蛋膜,只有做到“眼到手到”,才有机会操刀手术是科室“不成文”的规定。
正是这样近乎严苛的自我“修炼”,才造就了胡佳和烟台山医院神经外科医生的“妙手”。而这,也是他们守护患者的“第一法宝”。
抢救室里的 “速度乘法”:秒级响应让生的希望倍增
手术精度的严格把控是烟台山医院神经外科对患者的第一重承诺,而随时准备和死神抢时间,则是他们对患者性命相托的郑重回应。
胡佳的一天,往往是从下半夜开始的。近日,凌晨1点的急诊电话像一道急促的指令,将他从短暂的休息中唤醒。“脑干出血,出血量30毫升,深度昏迷!”电话那头值班医生的声音带着紧迫感,胡佳从睡梦中爬起来,立即抓起车钥匙赶往医院,没有片刻犹豫。
彼时,一位25岁的女孩因意外脑外伤被紧急送医,送达医院时女孩头部已经肿得状如篮球,监护仪上的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接到急诊手术通知的胡佳,在赶往医院的路上就通过电话详细询问了患者的情况,并在脑海中开始同步推演起了手术方案。那些平日里烂熟于心的解剖结构,在他脑海中清晰铺开,提前为这场生死抢救规划好了路径。
“硬膜下血肿,中线移位超过1厘米,必须立刻开颅!”胡佳赶到急诊抢救室时,女孩已陷入昏迷。他一边快速查看CT影像,一边向家属简明扼要地说明病情:“现在每拖延一分钟,脑细胞就会大量死亡,手术是唯一能保住她生命的机会。”从接诊到患者被推进手术室仅仅不到半小时,止血、清除血肿、减压……马不停蹄的生死大营救随即启动,胡佳和团队最终将女孩从死神手里拉了回来。而此时窗外已经泛起了微光,时针指向凌晨五点半。
这样的深夜急诊手术对胡佳而言,早已司空见惯。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待命,是神经外科医生对患者最负责任的回应。时间不等人,在神经外科的抢救中,每一秒都可能关乎患者的生死。
奉献值的“极限减法”:用休息时间兑换生命时长
晚上10点,病房内的灯光渐次熄灭,胡佳却经常在办公室或家里开启“夜间模式”。白天门诊疑难病例和术中的每一处细节操作,如放电影般从他的脑海闪过。复盘时的疑问和优化思路涌入脑海,想到关键处,他还会在科室群内发起讨论。那束亮到半夜的灯光背后,藏着他对生命的敬畏。
“性命相托,重于泰山”,这份深植于心的医者信念,早已化作胡佳日常工作的本能。不记得多少次爽约家庭聚会,也记不清有多少天没能按时吃饭,更想不起来有多久没能好好陪父母聊聊天,家人早已习惯了他饭桌上突然响起的急诊电话,也理解了他手机24小时不离身的职业本能。十八年来,胡佳压缩了无数个属于自己的睡眠、陪伴与休憩时光,把这些“减去”的个人时间,都转化成了守护患者生命的“时长”,在门诊、手术室与病房之间来回穿梭,用奉献书写医者担当。
很显然,在无悔奉献的这条路上,胡佳并不孤独。
在烟台山医院,无数位像胡佳这样的医生每天都在用专业做加法、用速度做乘法、用休息做减法,计算出一个又一个关于生命希望的答案。正是这份对生命的珍视和使命的无悔担当,才让“医师”两个字有了温度,也让患者有了最坚实的健康“医靠”。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