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山东|曲阜古建修缮技艺,贡献全国文保体系的“曲阜智慧”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08-20 166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易雪 通讯员 王福华 曹楠

从明代“裕盛公窑场”到如今的大庄琉璃瓦厂,从老匠人手中的笔刀到“95 后”学徒的刻刀,曲阜的古建修缮技艺,在师徒相授中代代相传。而技能大赛选才、预防性保护护基、博物馆让游客亲手触摸灰浆的创新,更让这门千年手艺跳出“古籍记载”,成为能看、能学、能延续的“活态文化”,也正是这份守正与创新交织,成就传统技艺当代传承的标杆。

千年传统技艺的“活态传承”

在曲阜鲁城街道大庄社区,年过七旬的琉璃泥塑工刘洪江正坐在板凳上,用笔刀细细描摹“垂兽”的轮廓。只见黏土在他手中渐显神韵,阳光透过窗棂,照在瓦厂院内整齐码放的黄色琉璃筒瓦上,每块瓦的背面刻着的“大庄”和“御圣公”的阴文标记尤为凸显,而这正是孔子故里古建修缮千年技艺传承的印记。

大庄社区位于曲阜城西,村域面积0.24平方公里、辖区人口1500余人,就是这样一座不起眼的村庄,却关乎着全国各地古建屋顶的“色彩”。

大庄琉璃瓦厂的历史可追溯至明代,其前身是明武宗特赐朱氏窑户的“裕盛公窑场”。从那时起,孔庙大成殿的琉璃瓦、孔府屋脊的走兽,便都出自这片窑火。“新中国成立后,窑场改为曲阜大庄琉璃瓦厂,三分之二的村民靠这门手艺养家。”刘洪江说,当时大庄与北京门头沟、山西河津并称为中国“琉璃三雄”。

这份传承不仅体现在窑火中,更镌刻在曲阜古建修缮的每一道工序里。在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孔庙料场,整齐堆放着木、砖、瓦、矿物颜料等材料,灰池里的灰浆正经历自然干燥风化……这是曲阜延续百年的“囤料”传统,所有材料需经严格时效处理,确保性能稳定后才用于修缮。“以油漆彩绘为例,共有20多道工序,我们延续‘一麻五灰’等古法,用的是桐油、猪血混合而成的油灰地仗。”老匠师姜鲁说,这些从古代延续而来的技艺,至今仍是“三孔”修缮的“必修课”。

曲阜市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简称“三孔”古建队),常年负责当地古建保护修缮工作。其前身是1949年成立的曲阜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古建筑修缮队,技术工人多出自孔府修缮世家,现已传至第四代、第五代。为守护这份传承,“三孔”古建队不仅完整保留了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的“四原”原则,更以文字形式固化了历史记忆。2024年编撰的《圣城工匠传》,记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82位杰出匠人的生平,成为全国首部反映文物行业工匠传承的传记图书。而大庄琉璃瓦制作技艺在2014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企业专门成立大师工作室,返聘老工匠手把手带徒,让“拉坯、塑形、上釉、烧制”的全流程手艺得以延续。

从孔庙的油饰彩画到琉璃瓦的釉色调配,曲阜的古建技艺传承从未因时代变迁而断裂。正如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发布的《三孔突出普遍价值声明》中所评价:“由于曲阜孔庙、孔林、孔府的重要地位,在中国历史上对它们的维修保护从未中断,这种维修、保护则一直使用反映中国文化传统的维修方法。无论是在建筑群规制的设计、建筑材料的使用、建筑技术的延续,环境条件的保存、精神价值的表达等方面都具有高度的真实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真实表达。”

人才梯队打造“古今融合

近日,2025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收官。来自曲阜的木作工匠江新乾再次力压群雄,闪耀赛场。“大赛是磨刀石,逼着我们精益求精,练就真本事。”江新乾坦言,从市级赛事到国家级赛场,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则曲阜通过“以赛育匠”的模式,破解了古建人才断档的难题,构建起老中青结合的人才梯队。

时间回拨至 2015 年,曲阜古建队伍曾面临“50 后成最年轻劳力”的困境。“市场化用工让老工匠难寻接班人,很多古建施工成了农民工、包工队的临时活计。” 曲阜市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办公室副主任孔凡东回忆。为此,曲阜率先举办古建筑职业技能大赛,以“弘扬工匠精神、传承传统工艺”为主题,将“师徒相授”的传统模式与现代竞技结合。

如今,曲阜已成功承办两届全国文物职业技能竞赛、三届山东省文物职业技能大赛,形成了 “赛前集训、赛中比拼、赛后复盘”的成熟机制,让赛事不仅成为技艺展示的舞台,更成了人才选拔的窗口。近年来,10余名国家级、省级专业技术能手从曲阜走出,200人的专业队伍中,“95后”新锐更比比皆是,而22岁的杨子豪就是其中一员。他拜师江新乾后,从刮料找平、刺锯切割等基本功学起,“师傅常说,木作的每一刀都藏着历史密码,不能有丝毫马虎。”

除了赛事牵引,曲阜还搭建起多元培养平台。2家国家级、1家省级文物科研基地,1家国家级文物建筑人才培训基地,8所名校教学实践基地相继落户;李永革、孔祥民等大师工作室常年开展技艺培训。截至2024年,曲阜已承办国家、省级专业培训20余个班次,培训全国技术人员超1100名。“我们既要‘手把手’的传承,也要让年轻人懂材料学、结构力学。”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副主任徐宁说,这种“竞赛牵引+人才培养”的模式,让人才培养既有温度又有深度。

从“传帮带”的口传心授到技能大赛的同台竞技,从高校合作的系统培训到大师工作室的专项攻关,曲阜用多元融合的方式,让古建技艺传承有了“源头活水”。

创新机制织就文物“防护网”

拆旧砖、铺新墁、精细处理面层、最后均匀涂抹两遍生桐油“钻生“……近日,在孔庙奎文阁外廊,有着37年工龄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孔令伟与同事针对一块小小的地砖,进行了三个小时的修复。“雨季到了,外廊地砖渗水,会泡坏建筑基底,那时就得动‘大手术’了!”孔令伟与团队所做这套流程,正是“三孔”古建队摸索出的一套以固定班底为支撑的规范性“岁修”机制。所谓“岁修”,是指每年按计划进行的周期性维修养护。其核心在于预防,避免陷入“修了坏、坏了修”的怪圈,以“花小钱办大事”的智慧,构筑起文物长治久安的基石。

基于此完成的国家文物局曲阜孔庙及孔府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试点项目,不仅建立了成熟的组织模式、实施流程、技术规范和管理要求,明确了共性问题的解决方案,更有18项宝贵经验被纳入国家文物局《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工作规程》征求意见稿,为构建全国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体系贡献了关键的“曲阜智慧”。

今年6月,国家文物局公布2024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推介案例名单。由山东省文物局、曲阜市文物局联合推荐的“守正创新·匠心传承——构建文物建筑系统性保护新范式”案例更是入选十佳案例。曲阜以孔庙、孔林、孔府世界文化遗产为依托,始终致力于古建营造及修缮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依托专业的队伍和机构不断创新融合,逐步形成了以“传统技艺+科研转化”“竞赛牵引+人才培养”“古建修缮+预防保护”为特点的文物建筑保护体系,打造了文物建筑系统性保护的新范式。

“两创”思维激活古建文化

如今,曲阜的古建修缮产业,始终贯穿着“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化自觉,而曲阜古建筑博物馆以“展示+体验+传承”的创新模式,不仅让古建文化从书本走向生活,更从专业领域走向大众视野,成为“两创”思维激活古建文化的生动注脚。

步入曲阜古建筑博物馆,一股淡淡的桐油与矿物颜料混合的气息迎面袭来。在传统材料展示区,亲手抚摸历经三年自然风化的青砖,感受其密度与普通砖块的差异;拿起饱经岁月的瓦刀,触摸刀刃上工匠反复打磨的弧度;在灰池旁,经过“三泡三晾”古法处理的灰浆映入眼帘……这些平日里只在修缮现场才能见到的材料与工具,在此刻,却成为了可感可触的“历史课本”。

建筑形制展区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站在按比例缩小的“三孔”建筑群模型前,对照着旁边陈列的周鲁时期建筑构件复制品,能清晰看到斗拱形制从简单到繁复的演变轨迹。在彩画体验区,铺开特制的麻纸,蘸取按古方调制的矿物颜料,在老师的指导下临摹孔府“包袱式”彩画的缠枝纹样。而在斗拱拼装区,散落的木构件看似杂乱,实则暗藏玄机,对照图纸尝试拼接,寻找“先对齐斗耳,再卡入拱眼”的诀窍。也正是在这里,每一次触摸、每一次尝试,都是与历史的深度对话。游客们也不再是被动的观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在亲手实践中读懂传统工艺的门道,在沉浸体验中感受文化传承的温度。

现如今,从传统技艺的现代解码到保护理念的时代升级,从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到文化符号的当代表达,曲阜古建修缮产业的发展,正是传统文化“守正创新”的生动诠释。当孔庙的晨钟再次响起,梁枋间的工匠身影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实践交相辉映,共同书写着千年文脉的当代篇章。

责任编辑:李腾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