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荒山到 “花果山”,她的“桃”产业振兴路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08-21 1540

通讯员 李永新 赵峰 凌慧璇

盛夏时节,山东安丘西南山区的石埠子镇孝德山庄热闹非凡,一场品桃会让这里再度成为焦点。来自山东多所农业大学的专家、潍坊各县市区的农业技术服务人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骨干及周边大桃种植户等齐聚桃园,40多个品种的大桃色泽诱人、果香浓郁,摆满了展台。大家边品尝边交流,对眼前的美味赞不绝口。农场负责人郝连云穿梭其间,熟练地介绍着每种桃子的特性:“农科院培育的血桃离核耐储,口感醇厚;郑果所的新品白桃市价达 10 元一斤;中油蜜玉甜度高达 16 度,成熟期早,最大单果能到 8 两……” 一谈起桃子,她便滔滔不绝,眼里满是自豪。

“2019 年我承包了这 500 亩山岭荒地开始种桃,如今山上栽着 220多个品种,每个都是优中选优的精品,各有特色,品质绝对过硬。只要桃子成熟,根本不用愁卖,全被抢购一空。今年已是第三届品桃会,规模和影响力一年比一年大。”望着眼前郁郁葱葱、硕果累累的桃园,郝连云难掩丰收的喜悦与激动。六年深耕不辍,六年心血浇灌,这座昔日的荒山早已蜕变成名副其实的“花果山”。

破荒起步:以品质为钥,叩开 “甜蜜事业” 大门

当创业的种子在心中扎根,任何困难都挡不住追梦的脚步。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指引下实现人生抱负,在安丘农业发展的浪潮中抢占一席之地,是郝连云最大的愿望。

安丘市石埠子镇有着悠久的大桃种植历史,境内多山地丘陵,土壤富含硒元素,孕育出的大桃格外脆甜。2019 年,年过四十的郝连云不顾家人朋友的劝阻,毅然来到石埠子镇北郎庄村,投身大桃种植事业,要在这片山岭薄地上种下自己的梦想。

创业初期,郝连云没经验、缺技术、无门路,仅凭一腔热血一头扎进荒山。但她打定主意:一定要种出 “好吃”的大桃。

为追求卓越品质,她们足迹遍布郑州、南京、上海、大连等全国各大果树研究院(所),引进了国内外最新最优的红肉毛桃、黄肉毛桃和毛蟠桃等多个品种,并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养护。水、肥、药的使用严格遵循生态种植标准。功夫不负有心人,她们种出的第一批桃子,品相和口感远超同类产品。经鉴定,农场的桃子果肉细腻、脆甜多汁、富含微量元素,桃味浓郁,仿佛让人重拾小时候的“老味道”,赢得了市场的高度认可。

“我们的桃子不仅‘好吃’,还全部通过了食用农产品电子安全码与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溯源码的‘双码’认证。消费者扫码就能查看完整种植过程,买得放心,售价自然也水涨船高。现在成熟的白桃 10元一斤,黄金蜜15个一箱卖70元,‘6-15’12个一箱卖 60元。去年在省农技杯晚熟桃大赛上夺得金牌的‘安蜜1号’,更是卖到 10 元一个……所有成熟的桃子都是直接从树上订购,根本不用拿到市场上售卖。”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论斤卖到论个卖,郝连云夫妇的 “创业梦”结出了累累硕果。

科技赋能:种质库+育新苗,拉长产业链条

为充分挖掘“桃”资源潜力,农场采用“科研+市场”双轮驱动模式,深化与潍坊市农业科学院、青岛农业大学的合作。2023年,农场与潍坊市农业科学院共建科技试验基地,开展良种培育试验,从源头提升蜜桃品质与产量,先后筛选出井甜、黄金蜜、中油金缘等20余个适合当地栽培的优质品种,构建起从5月底到11月持续有大桃成熟的产业体系,让果香在春夏秋三季接力飘香,形成独具特色的 “时间差”竞争力。截至2025年7月,孝德山庄生态农场的桃树品种已达220多个,成为山东省最大的桃树种质资源库。

从“零基础”到建成“品种库”,郝连云并未止步。她深知,产业要保持长久竞争力,必须持续创新。于是,她潜心钻研品种改良和技术创新,同时对筛选出的优质品种进行育苗。“安丘是种桃大市,新品种苗市场潜力巨大。我想把这些好品种都培育出来,让安丘的老百姓都能种出‘好吃’的桃,卖上好价钱。去年20亩地育苗约10万棵,‘雪桃’苗一棵就卖到20元!今年又扩种50亩,育苗20多万棵。” 郝连云的桃产业链上,又添了充满活力的“幼苗”。

“四年前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们村里几户一共栽种了孝德山庄1万多棵‘6-05’早熟油桃。这个品种耐旱、个大、口感好、甜度高,去年开始结果,一亩地卖了1.5万元,比之前种的桃子多收入5000元。今年是盛果期,预计一亩地能卖到2万元左右,我们打算明年再扩种几个新品种。”尝到甜头的辉渠镇种桃户们喜滋滋地说。

如今的孝德山庄生态农场,已从单一种植农场蜕变为集杂交育种、良种引进、区域试验、标准示范、繁育推广、优质蜜桃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专业化农场。在科技赋能下,一颗蜜桃串联起育种、种植等多元业态,不仅提升了产业附加值,更以科技兴农的生动实践,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的“硬核”动力。

共富图景:农文旅融合,“小桃子” 激活乡村振兴

春天赏十里桃花,夏秋摘五彩果实。农场依托全域旅游及“安丘天路” 带来的流量,自2024年起以花为媒举办桃花节,将烂漫“颜值”实实在在转化为“产值”,让农文旅融合的新实践在春光里落地生根。而盛夏的品桃会,更是将“桃经济”的热度推向新高。通过举办沉浸式“品桃会”,邀请客商、游客亲身体验蜜桃风味,搭建起高效的产销对接平台,以口碑传播强化品牌认知,拓宽了大桃销售渠道。

“今年是第二届桃花节,4 月 6 日当天就有 300 余人入园游玩,带来上万元收入。品桃会今年是第三届,去年一天就订出桃苗四五万棵,今年更可观,一天订出去10多万棵。截止7月底,已订出桃苗20万棵。至于桃的订单,更是源源不断。”郝连云笑着说。

从“零基础”到“品种库”,从“单一种植”到“产业链条”,郝连云的“桃源梦”实现了从荒芜到繁盛的华丽蜕变。农场的快速发展、丰富品种与科学管理模式,为这片有着悠久大桃种植传统的土地注入新动能,像一块磁石吸引着周边果农前来取经。对此,郝连云总是倾囊相授,毫无保留。

“前几年从孝德山庄引进2亩‘9602’油桃苗时,真没想到能有今天的好收成。”石埠子镇北郎庄村党支部书记孙衍余算起增收账,喜上眉梢,“农场不光卖桃苗,还手把手教我们科学施肥、智能灌溉和绿色病虫害防治技术。现在桃树进入丰产期,一亩地纯收入2万元,今年我决定再扩种2亩!”

这场由“一棵桃苗”引发的产业变革,正让北郎庄村焕发新生机。在孝德山庄生态农场的带动下,村民种植热情持续高涨,大桃品种从单一走向多元,种植面积从600亩跃升至900亩,形成规模化种植集群。产业集聚效应显著,统一采购降低农资成本30%,集中销售提升议价能力,全村年营收突破300万元,亩均带动村民增收2万元,“钱袋子”实实在在鼓了起来。

“农场发展过程中,从项目扶持、修路平地到直播带货、水肥一体化建设等,市、镇、村各级都给了我巨大支持。现在农场发展起来了,我也要尽己所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带领周边果农一起把‘桃经济’做大做强,奔向共同富裕。”郝连云真诚地说。

从单一种植的“桃经济”到农文旅融合的“桃生态”,昔日荒山岭地已蜕变为名副其实的“花果山”“金山银山”。一颗“小桃子”成为带动产业振兴的“大引擎”,为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好丰景”。


责任编辑:孙雪婷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