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从故宫古建筑看古人的“防火信仰”

书坊 昨天20:50

故宫是明清皇宫,旧称紫禁城,内有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结构古代宫殿建筑群。木材为易燃材料,故宫在历史上多次遭受火灾。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周乾的新书《防患于未“燃”:故宫历史上的火灾与消防》基于史料分析与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讨论了故宫里的古代消防智慧和文化。受限于古代有限的生产力条件,古人有时将防火的愿望寄托于特定的事物,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信仰心理。

《防患于未“燃”:故宫历史上的火灾与消防》

周乾 著

译林出版社

文|周乾

藻井与水草图案

我国古代重要建筑的室内上方,正中部位常设有一种向上凸起的穹隆状装饰,这种装饰称为藻井。太和殿是明清帝王举行重要活动的场所,其建筑装饰艺术浓缩了我国古建筑装饰艺术的精华。太和殿内宝座上方的藻井,全称为龙凤角蝉云龙随瓣枋套方八角浑金蟠龙藻井。

太和殿内宝座上方的藻井

古人认为,藻井可以克火。南朝梁萧统所编的《文选》中提到:“《风俗通》曰:‘今殿作天井。井者,东井之像也。菱,水中之物。皆所以厌火也。’”藻井的造型类似于东井,上面绘制了水草、荷、菱。无论是东井还是水草,都被认为具有厌火的神奇效果,可以防火。古人认为东井是主宰水源的,西汉《史记·天官书第五》中注解道:“东井八星,主水衡也”“东井主水事”。因此,东井具有灭火的象征意义。

宋代文人叶廷珪在《海录碎事》中写道:“屋栋之间为井形,而加水藻之饰,所以厌火灾也。故《鲁灵光殿赋》‘圆渊方井,反植荷蕖也’。”这句话揭示了古人在建筑中设计“井”形结构,在室内装饰水草图案,以此寄托防火愿望的文化内涵。《鲁灵光殿赋》中的“圆渊方井,反植荷蕖”即为此意。《鲁灵光殿赋》为东汉辞赋家王延寿所撰,其中的“反植荷蕖”描绘了一种视觉效果,即藻井上的荷花仿佛从屋顶向下生长一般。南朝梁萧统在《文选》中转引《尔雅》的观点,认为“反植荷蕖”的主要目的是增强莲花的光辉。《文选》载:“圆渊方井,反植荷蕖……反植者,根在上而叶在下。《尔雅》曰:‘荷芙蕖种之于圆渊方井之中,以为光耀。’”

水草不仅可见于藻井,也可见于古建筑室内的顶棚天花和大梁。文渊阁的天花采用了金莲水草的彩画图案,这种设计旨在达到“厌火”的效果。金莲水草为清代中早期天花彩画的一种,以荷花、水草为主题图案,花头采用沥粉贴金的做法。北周文人庾信在《庾子山集注》中提到:“梁上画以水草,所以厌火。”宋代官员庞元英在《文昌杂录》中记载:“及大起建章宫,遂设鸱鱼之像于屋脊,又画藻井于梁上,用厌火祥。”这表明古人通过在梁上绘制藻井图案来寄托防火的愿望。古人之所以认为这些水生植物具有灭火之效,是因为它们的生长环境与水密切相关,仿佛能够起到压制和趋避火患的作用。

太和殿藻井中的轩辕镜,不仅象征着皇帝的正统地位,而且蕴含着克火的寓意。唐代文人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提到,轩辕是“黄龙之神,主雷雨之神”,具有“阴阳交感,雷激为电,和为雨,怒为风,乱为雾,凝为霜,散为露,聚为云气”等神奇能力。由此可知,轩辕的造型类似黄龙,具有驾驭雨水的本领,因而被融入建筑装饰之中,寄寓着灭火的愿景。

屋顶的螭吻

紫禁城古建筑的正脊(前后屋面坡的交线)两端,多有龙形兽首,它们名为螭吻。螭吻是紫禁城古建筑中用于防火的镇物,外形源自汉代的鸱尾,经过数次演变,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螭吻造型。

汉代时,鸱尾作为建筑构件被置于屋脊之上,是用于灭火的镇物;唐代中期,鸱尾逐渐演变成龙头鱼尾的鸱吻,印度佛教传入的摩羯鱼形象是这一转变的中介;而明代“龙生九子”说法的盛行,使得鸱吻造型进一步演化为紫禁城内常见的龙形兽首螭吻。从鸱尾到螭吻,其放置的部位及镇火的功能从未改变。

故宫古建筑上的螭吻

螭吻的雏形是鸱尾,而鸱尾的早期记载与西汉时期柏梁殿的火灾密切相关。据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卷二十八中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十一月乙酉,柏梁灾”。北宋官员李诫在《营造法式》卷二中补充了后续事项:“汉记柏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象于屋,以厌火祥。”柏梁殿火灾后,有越地的巫师说,海中有一种大鱼,其虬龙之尾与鸱鸟相似,可激起巨浪,化作漫天雨幕,扑灭火灾。于是人们便将鸱尾的形象置于屋顶,以祈求它能镇压火灾。

螭吻一词较早见于宋代文人龙衮在《江南野史》卷三中的记载:“初,台阁殿各有螭吻。”明清以后,螭吻这一名称逐渐大量出现,并与“龙生九子”的说法密切相关。明代文人孙能传在《剡溪漫笔》卷二中记载:“汉时以宫殿多灾,术者言天上有鱼尾星,宜为其象冠于室以禳之。自唐以来,寺观旧殿宇,尚有为鱼尾形指上者,今屋上兽头乃是龙种九子之一,名曰螭吻,性好望。”螭吻的用途是灭火,汉代的术士认为天上有鱼尾星,将其形象置于屋顶,可以镇火。明代官员杨慎在《升庵集》卷八十中写道:“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二曰螭吻,形似兽,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这进一步说明,螭吻是龙生九子中的第二子。清代文学家查慎行在《人海记》卷上中提到“龙生九子……螭吻好吞”,强调螭吻可以吞火,具有灭火的能力。

螭是没有角的龙。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卷十三中提到:“螭,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蝼。从虫,离声,或云无角曰螭。”螭为龙形兽,无角,色黄。在古建筑工程领域,螭吻又被称为正吻,因其位于屋顶正脊两端。太和殿螭吻由吻口、龙身、脖子、卷尾、中央、前爪、后爪、火焰、剑把、背兽等部分组成,它们张牙舞爪,“咬住”正脊,既具震慑之效,又寄托着防火消灾的美好愿望。

十个神兽

去故宫参观,会发现几乎每座宫殿建筑的屋顶上都有序排列着一排神兽。不同建筑的屋顶上,神兽的数量也不完全一样。紫禁城古建筑屋顶的神兽数量通常有以下几种组合:一个时为龙;三个时为龙、凤、狮子;五个时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七个时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九个时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这些组合的数量均为单数,且其中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的位置可以更换。而太和殿屋顶上的神兽数量则为双数,共十个: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

故宫太和殿屋脊上的十个神兽

除太和殿外,紫禁城所有古建筑屋顶上的神兽数量均为单数。为什么太和殿屋顶上的神兽数量为双数且多达十个?这一独特安排背后的主要原因在于,太和殿在历史上曾多次遭受火灾。据统计,自紫禁城建成以来,太和殿至少遭受过五次火灾,每次被焚毁后,皇帝都会下令重建。太和殿第五次被焚毁后,重建工作遭遇了严重的材料短缺问题。清康熙三十四年二月二十五日,康熙帝下令重建太和殿,并指定梁九为工程负责人。康熙之前的历代王朝在建造宫殿时几乎已将楠木砍伐殆尽,此次重建太和殿,在材料极其有限的情况下,梁九不得不对太和殿的结构做出调整:在建筑总尺寸不变的条件下,将开间由原来的九间改为十一间。

然而,新的问题来了。重建前的太和殿,其开间数量为九间,相应地,屋顶角部的神兽数量也是九个。而在重建太和殿时,梁九将太和殿开间的数量由九间变成十一间。这样一来,屋顶需要重新排列瓦片,且瓦片规格与之前并不一致。梁九发现,在太和殿的屋檐四角排完九个小兽后,每个屋角多出一块位置,恰能多放一块瓦片。考虑许久后,梁九决定在这个位置增加一个新的神兽即行什,他的想法获得了康熙帝的批准。为什么要放行什这个神兽呢?原来行什在外形上很像雷神,也就是上天主管打雷的神。太和殿多次遭受焚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雷击。梁九在太和殿屋檐四角各放置这样一个神兽,寓意非常明确:希望上天多多关照,不再让太和殿遭受雷火的侵袭。

门字无钩

紫禁城内宫殿建筑数量众多,悬挂于各宫殿外部的匾额是解读建筑名称和功能的重要装饰物。这些匾额的书写多采用楷体,笔画工整、规矩严谨。按照楷体的书写惯例,门字须带钩。然而公众去故宫参观时,会注意到很多宫门匾额的门字并不带钩,最后一笔竖直而下,似乎为错字。以紫禁城中轴线上的各宫门为例,无论是外朝的午门、太和门,还是内廷的乾清门、坤宁门,其匾额上的门字均不带钩。这些门字之所以被“错误”地书写,与紫禁城的防火避讳密切相关。

故宫午门牌匾

从科学角度来看,建筑匾额上的门字是否带钩,与建筑本身是否会发生火灾不存在关联。然而南宋年间,临安城玉牒殿的一场火灾,却被认为是由门字带钩招致的。据《宋史》卷四十七记载,德祐元年(1275年)十月,存放皇家族谱的玉牒殿失火:“癸卯,玉牒殿灾。”

清人俞樾在《茶香室丛钞》中记载:“宋都临安玉牒殿灾,延及殿门。宰臣以门字有勾脚带火笔,故招火厄。遂撤额投火中,乃息。后书门额者多不勾脚。”在南宋都城临安玉牒殿的这场火灾中,火势蔓延至殿门。有大臣认为殿门匾额上的门字带钩,招致了火灾。皇帝下令摘下殿门的匾额,投入火中,玉牒殿的大火很快被扑灭。此后的明朝时期,无论是南京还是北京的宫城城门,其匾额上的门字均不带钩。

明人马朴在《谭误》中记载:“太祖高皇帝初命中书詹希原,书太学集贤门,门字右直微钩起,上曰:‘吾方欲招贤,原乃闭门,塞吾贤路耶?’遂杀之,而以粉涂其钩。”明代书法家詹希原为南京太学集贤门书写匾额时,将门字最后一笔带上了钩,自认为可显笔画遒劲。不料明太祖朱元璋看后大怒,认为这一钩阻挡了圣人贤士的发展之路,还犯了防火的忌讳,于是下令把门字的钩削掉,并将詹希原处死。清人褚人获在《坚瓠集》九集卷四中提到:“我朝南京宫城门额,皆詹孟举所书,北京大明门等额,皆朱孔易所书,门字俱无勾脚。”清末学者赵汝珍在《古董辨疑》中也指出:“是门字之不钩,不仅避火,且忌其塞路也。今之北京城门,所有额书之门字,仍均无钩,盖即宋明之遗义。”门字不带钩,有防火的寓意。在清代,不仅紫禁城里的匾额上门字不带钩,京城城门上的门字也不带钩。

那么,门字不带钩是否真的可以避免火灾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紫禁城最早的火灾就发生在午门。明永乐十三年正月,午门发生火灾。此外,太和门在历史上也数次遭受火灾,其中光绪十四年的火灾最为严重。

当然,紫禁城内并非所有宫门匾额上的门字都不带钩。位于紫禁城东部的宁寿宫建筑群,其锡庆门、衍祺门、养性门、宁寿门等宫门匾额上的门字均带钩,且笔画明显。宁寿宫建筑群始建于乾隆四十一年,是乾隆帝为自己退位后颐养天年而精心营建的场所,尽管他并未实际居住。各宫门匾额上的门字并不避讳带钩,部分匾额名甚至由乾隆帝亲自书写。可见乾隆帝并不认同门字带钩会引起火灾的说法。档案表明,宁寿宫建筑群从未遭受过严重的火灾。

紫禁城部分古建筑匾额中的门字被故意写“错”,这种独特的书写方式虽反映了一些古代帝王对防火的强烈愿望,但是并不能产生防火的实际效果。这种避讳现象是古代生产力水平较低的背景下,人们面对自然灾害时的一种唯心观念的体现。然而对今天的公众而言,这是解读紫禁城防火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紫禁城丰富历史的生动印证。

(本文摘选自《防患于未“燃”:故宫历史上的火灾与消防》,内容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

责任编辑:曲鹏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