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苑肇波 马丛胜
当一起交通事故既无警方现场勘查记录,又缺少交警部门责任认定书,赔偿责任划分失去客观“罗盘”,纠纷化解工作陷入僵局时,菏泽鲁西新区司法局陈集司法所迎难而上,巧织“法理情”的沟通脉络,成功促成双方和解。
6月1日,姜某驾驶轿车与张某骑行的电动车相撞。事故发生后,姜某将张某送往医院,并预交了15000元用于前期治疗。张某治疗两月出院后,双方却因赔偿问题产生矛盾。由于缺乏事故“第一视角”,既没有现场勘查记录,也没有责任认定书,双方各持一词、互不相让,调解工作一度步履维艰,双方闹到要诉至法院的地步。
为打破僵局,调解员展现出非凡的工作韧性与智慧。他们首先运用风险分析法,向双方阐明举证困难、诉讼程序耗时冗长、维权成本高以及结果不确定性等诉讼维权可能面临的问题。通过透彻解析潜在风险,促使双方重新审视解决纠纷的现实成本与时间窗口,引导他们认可人民调解。
随后,调解员全面听取双方陈述,结合证据碎片去伪存真,拼凑出事故的完整图景。事故的高度还原为双方定责提供了依据,调解员现场宣讲《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侵权责任及赔偿义务。同时,从情理角度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软化双方态度,弥合分歧;运用换位思考法进一步从思想上化解对立情绪。在调解员公正而温暖的引导下,双方当事人逐步降低了对抗烈度。
针对赔偿金额这一核心诉求,调解员仔细梳理张某的住院治疗凭证,结合法律框架内应赔付的误工补助、营养费、伙食补助、护理费等项目,反复权衡推敲,最终锚定合理赔偿区间。经过一周累计多轮耐心细致的调解沟通,双方从激烈对峙转向平和协商,圆满达成30000元赔偿协议。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