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历下区“共建花园”:方寸之地绽放社区治理新图景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昨天18:08 4768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夏侯凤超

清晨的历下区重华园,阳光透过树叶洒在木质长椅上。这个面积仅约1000平方米的空间,是历下区首个共建花园,如今已成为居民议事、休闲、种植的共享天地。

这样的共建花园在历下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方寸之地的绿意,正在重塑人与社区、自然的关系,让城市在细微处绽放生命力。

功能创新,从单一绿化到多元场景

今年4月,在甸柳中心幼儿园,历下区首个楼顶共建花园——云朵乐园正式开园。

云朵乐园是一处把幼儿的纯真天性和城市绿色生态发展理念紧密融合的楼顶花园。小朋友们可以在云朵乐园内的“一尺花园”“一尺农庄”“葫芦架”“汀步路径”等功能分区自由自在地游戏、绘画、做手工,还可以亲手栽种植物、给植物浇水施肥等,学习到课本以外的科普知识。天空、花园与植物,已然成为孩子们最爱的“空中秘密基地”。

走在历下区街头,共建花园已突破传统绿地的单一功能,成为融合多重场景的社区活力场。每个花园都根据所在社区的特点量身打造,“一地一策”的设计理念,使每个花园都成为反映社区特色的独特空间。

位于历下区儿童友好公园内的兜兜花园,是全市首个以关爱困境儿童为主题,“民生+园林”相融合的公园型共建花园,由区园林绿化服务中心联合区民政局、区未成年保护中心共同打造。整个花园从困境儿童关爱保护视角出发,积极引导困境儿童参与城市建设,护佑儿童健康成长。

而历下区首个共建花园——重华园,整个园区分为五大功能分区,包括园艺科普区、花卉种植区、认养植树区、儿童游乐区和阳光议事厅,进一步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促进市民参与社区共治和社会服务。

如今,历下区共建花园的功能设计已实现从单一绿化到多元复合场景的创新跨越。这些花园不再是传统的观赏性绿地,而是演变为集生态、休闲、教育、文化、治理于一体的社区活动中心,方寸绿地真正成为了服务民生、凝聚社区的立体化生活场。

共建共享,社区共建新模式

共建花园的核心亮点,在于“共建”,历下区的实践将这一理念转化为生动现实。共建花园超越传统概念,成为一种社区治理创新模式。

重华园的建设过程体现了这种创新模式的精髓。2024年,历下区园林绿化服务中心结合济南市共建花园项目建设要求,充分发挥“绿色联盟”“园林驿站”平台作用,积极深入社区开展调研走访,通过与居委会、居民代表、物业协会等进行座谈交流与发放调查问卷,多方面了解居民对共建花园相关意见与建议。

在重华园开工活动现场,社区居民与园林志愿者、物业协会等工作人员一起开展义务植树尽责抚育活动,大家分工协作,培土围堰、浇水灌溉,共同植下春天的希望。社区的孩子们用手中的画笔尽情描绘着多彩的春天与美好的生活。

共建花园的生命力在于长效运行机制。历下区探索出“专业指导+社区自治”的养护管理模式:日常养护管理主要由社区居委会与居民志愿者承担,区园林绿化服务中心则提供不定期的园林绿化指导服务。既发挥了园林部门的专业优势,又调动了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形成良性互动。

在这里,居民不再是公共空间建设的旁观者,而是从规划阶段就参与其中的主角,共建花园将传统的"政府建、百姓看"转变为"大家的花园大家建",真正实现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社会价值,小花园承载大民生

在历下,共建花园真正成为老百姓放松身心的绿色港湾,方寸之间承载着民生情怀,在推窗见绿、出门进园的美好环境中,"小花园"带来了"大幸福"。

6月22日,“兜有爱·物焕新生”历下区共建花园为旧物安家艺术共创活动正在兜兜花园进行。孩子们将回收的旧瓶盖,居民捐赠的毛绒玩具、废旧轮胎通过艺术改造,转化为充满艺术美感和实用价值的艺术化小型设施。如今,兜兜花园开展了儿童协商议事、自然教育、美术课堂等多样性的自然活动体验,为儿童提供自然、安全、有趣的户外活动场所。

阳光花园则是一处校园型共建花园。在这里,学校师生可以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作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及主题实践活动,增强在校师生的植树护绿意识,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目前,历下区已打造7处共建花园。这些涵盖了党建、校园、社区等类型多样、各具特色的共建花园,正不断满足着人民日益增长绿色生态需求。

“下一步,我中心将继续按照全市共建花园项目建设的各项工作要求,遵循‘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原则,充分发挥‘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在全区打造类型多样、各具特色的共建花园,不断拓展城市绿地开放共享新空间,以实际行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绿色生态需求,让更多的泉城市民享受到绿色生活带来的幸福与美好。”历下区园林绿化服务中心党组书记、主任俞巍表示。

责任编辑:夏侯凤超

夏侯凤超

济南城里大小事,身边暖事难事烦心事,一起聊聊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