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王女士(化名)将1800余字的就医感受发布到网络平台时,她与家人这段跨越近三十年的就医历程瞬间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弦。文章迅速引发了广泛关注,网友们的“感谢与祝福”留言如星火般汇聚,映照出胜利油田中心医院六十一年如一日的精神传承。从初生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到耄耋老人的最后守护,这里的医护人员以精湛医术铸就生命防线,用无悔坚守诠释职业信仰,在日复一日的平凡工作中践行着“生命至上”的神圣誓言。
患者家属王女士(化名)网络发文截图
技术革新:勇攀医疗高峰的探索者
三十年以来,王女士因父亲的病情频繁往返于家与医院之间。当药物治疗逐渐失效,父亲的身体开始不受控地抖动时,她以为这座小城的医院已达到技术极限。直到2019年的那个春日,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李红星团队成功实施了东营市首例DBS脑起搏器植入手术。“医生办公室里都是充满活力的年轻人,他们思维敏捷,为许多病痛的解决带来了新的希望。”王女士至今仍清晰记得那些专注而坚定的眼神——他们以灵巧的双手将希望植入患者颤抖的脑部,更以前沿的医疗技术改写了东营市“重病必转院”的历史。
生死时速:永不熄灭的生命明灯
当王女士父亲因脑起搏器重获生活希望时,命运的暴击却再次降临——她的母亲突发脑出血。“母亲后仰倒下的那一刻,我的脑海一片空白。”回想起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王女士仍心有余悸。76岁的母亲因头痛就诊,刚完成磁共振检查,她就接到了医学影像科的紧急电话,要求立刻返回急诊找医生。
刚踏入急诊大厅,王女士的母亲突然昏迷倒地。慌乱之中,她冲进诊室呼救,急诊神经内科值班医生胡倩闻声迅速赶来:检查瞳孔、呼叫抢救床、查阅影像资料……一系列操作井然有序。“怀疑脑出血,必须立即进一步检查!”胡倩一边推着病床奔向检查室,一边拨打电话联系神经外科医生会诊。
王女士紧急联系了曾为父亲主刀的李红星医生,很快便收到回复:“我们医生微信群里正在共同讨论患者的影像和治疗方案,请放心!”简短的一句话,让濒临崩溃的她瞬间感到一丝安慰。
很快,神经外科值班医生刘朋飞接手救治,清晰告知病情后,迅速安排进一步检查以明确出血点。与此同时,在家待命的数位手术医生陆续被紧急召回,两套手术方案同步准备:先尝试微创介入,若不成功则立即转为开颅手术。护士站提前联系备皮,神经外科、麻醉手术科医生到位的沟通……深夜的医院,没有丝毫懈怠,只有与时间赛跑的紧迫感,“时间就是大脑”的卒中救治理念在这里得到了生动的诠释。
医者仁心:手术台上的无声坚守
介入手术持续到深夜,因患者血管过于细小且弯曲,无法继续进行。医生们迅速调整方案,推着病床转向麻醉手术科。当王女士转身时,主刀介入手术的神经外科医生王瀚正冲她招手致意。这个瞬间让她心头一颤——这位从家中紧急赶来的医生,已在手术台前连续奋战多时,连一口水都顾不上喝。
患者血压高、心脏功能不佳,开颅手术风险极大。后半夜的手术室外,王女士和丈夫在焦虑中等待,而手术室里,医生们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专注,每一步操作都精准而稳健。每次手术室门响,路过的医生都会主动告知手术进展,那句“别担心,我们在尽力”,比任何言语都更能安抚人心。
直到凌晨五点半,手术成功的消息终于传来。王女士走出病房楼,望着晨光中的医院,恍如隔世——这场与死神的赛跑,医护人员用专业与担当,为生命赢得了宝贵时光。
信任沉淀:从“熟悉”到“生命相托”
“这些年因父亲的病情,我频繁前往胜利油田中心医院,与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的医生护士大多面熟,甚至成了老熟人。”王女士的经历,正是许多患者与胜利油田中心医院深厚关系的缩影。她的两个孩子在这里出生,母亲的甲状腺手术、股骨头手术、脑出血手术,父亲的脑起搏器植入手术,一次次的就医经历,让“胜利油田中心医院”成为全家心中最可靠的避风港。
母亲手术成功后,王女士想送红包表达感激之情,却被医生们婉言谢绝。“就像六年前李红星主任那样,担心我们不放心先收下,术后又悄悄充进了住院费。”这份坚守,让她深受感动。
出院那天,恢复良好的母亲坚持自己走到医生办公室,送上两面锦旗:“沉着冷静争分夺秒 医术精湛大爱仁心”“高超医术点燃生命希望 高尚医德守护生命健康”。看着医护人员发自内心的笑容,王女士明白了患者的认可,比任何荣誉都更为珍贵。
在胜利油田中心医院,这样的故事或许每天都在上演。从拔地而起的新病房楼里闪烁的智慧医疗系统,到老专家手把手传授的听诊器上的温度,这里既有三代人接续奋斗的厚重积淀,更有年轻团队在疑难手术中逐光前行的活力。正如王女士所言:“在自己的城市,有这样一所能让人‘生命相托’的医院,是我们的福气。”那些深夜抢救时被汗水浸透的护士服,会诊室里反复推敲的病例讨论,都在诠释着这份福气背后“一心为民”的初心;从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到自主创新术式,从抗击非典到新冠防控,一代代医者用“团结奉献”的胸怀托起生命重托,以“自立自强”的韧劲突破技术壁垒,最终在患者康复的笑容里,绽放出“敢于胜利”的生命之花。这份沉甸甸的医院精神,早已融入每台手术的专注、每次查房的细致、每句安慰的温柔,成为这座城市最安心的健康底色。(大众新闻记者 巩奕含)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