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马雪平
8月22日,德州市卫生健康委举行【鲁医健康说】之“远离疾病 健康生活”系列健康知识发布会第二场,介绍秋季健康养生和疾病预防知识,提高群众健康意识,培养健康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俗话说,“人老先老腿”,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保养我们的膝关节,避免膝关节出现损伤呢?
齐鲁医院德州医院运动医学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李明:
膝关节是我们身体中最重要负重关节,是一个非常精密的组织结构,我们日常生活以及运动中很容易损伤到膝关节。我们通过健康管理,科学运动等一系列的手段可以有效的保护我们的膝关节,避免对膝关节的损伤。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向大家逐一介绍。
一、体重管理,减负是根本。健康饮食结合规律运动,将体重控制在合理范围(BMI 18.5-23.9)。减轻体重是对膝关节最直接有效的“减负”。减轻体重的优点不仅仅体现在保护膝关节方面,也能调整整个身体的状态。研究表明,体重下降5%就可使膝关节疼痛缓解30%,功能改善24%。对于一个90公斤的人来说,也就是减重4.5公斤。
二、 科学运动,强肌护膝。据研究,人体肌肉巅峰时期是27-32岁,随后逐年下降,35岁下降10%,40岁时下降30%,45岁时下降50%,50岁时下降70%。当然我们可以通过保证合理睡眠,体育锻炼及均衡营养延缓肌肉下降的趋势,但是不提倡使用增肌药物,我们应该遵从自然规律,选择适合不同年龄段的运动。优选低强度有氧运动,比如游泳、水中行走、骑自行车(调高车座减少屈膝角度)、散步等。避免长时间跑步、跳跃(如篮球、羽毛球)、登山(尤其下山)等。
三、避免伤膝动作与姿势。尽量减少长时间蹲、跪(如擦地、园艺)。如需蹲跪,使用护膝或小凳子。避免久坐久站,变换姿势,活动关节。上下楼梯,扶扶手,一步一阶,尽量用大腿发力。下楼时对膝盖冲击更大,更要缓慢,不提重物爬楼梯。避免长时间跷二郎腿、盘腿坐。选择高度合适、有靠背的椅子,双脚平放地面。避免坐过矮的凳子或沙发。避免穿高跟鞋,增加膝关节压力。
四、注重保暖。寒冷虽不直接导致关节炎,但会诱发或加重关节疼痛不适。 秋冬季节及空调房内,注意膝关节保暖,可佩戴保暖护膝(非弹力绷带式的)。
五、合理膳食与营养。均衡饮食是基础。保证钙、维生素D摄入(奶制品、豆制品、深绿色蔬菜、适量日晒)有益骨骼健康。目前无充分证据证明单一某种食物(如胶原蛋白、氨糖)能治愈关节炎。切勿轻信保健品替代正规治疗!
六、何时必须就医?出现以下情况,请务必及时到就诊:突发剧烈疼痛、肿胀、无法承重, 提示可能韧带撕裂、半月板损伤或痛风急性发作。外伤后关节明显变形、活动严重受限。关节反复交锁(卡住)、打软腿。休息时疼痛、夜间痛醒。疼痛、肿胀、僵硬持续数周无缓解或进行性加重。伴随发热、皮疹、其他关节肿痛(警惕类风湿关节炎、感染等)。早诊断、早干预是延缓疾病进展、保留关节功能的关键。
总之健康之路,始于膝下。膝关节的“使用寿命”很大程度上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通过科学认知、积极预防、及时干预,我们完全有能力让这双承重前行的“轴承”更长久、更顺畅地运转,支撑我们稳健地行走在人生的健康之路上。愿您步履轻盈,膝行无忧!
秋季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有哪些?我们该如何预防?
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王志勇:
进入秋季,气温下降、昼夜温差大,冷空气刺激呼吸道黏膜,降低局部抵抗力。降雨相较于夏季减少,干燥环境会损伤呼吸道黏膜,导致黏膜屏障功能下降,病毒、细菌更易入侵。与此同时秋季花粉、尘螨等过敏原活跃,易诱发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疾病。
一、秋季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一是普通感冒:由病毒引起,表现为鼻塞、流涕、咽痛等。二是流感:传染性强,症状较重,常伴高热、肌肉酸痛。三是支气管炎:咳嗽、咳痰明显,可能由感冒发展而来。四是哮喘:秋季过敏原或冷空气刺激可能诱发,出现喘息、呼吸困难。五是过敏性鼻炎:鼻塞、流涕、打喷嚏,与花粉等过敏原相关。这些疾病可能不会立即造成生命危险,但出现下面情况就要及时就医了:1.持续高热(体温超过38.5℃且超过3天)。2.剧烈咳嗽、咳痰带血,或伴有胸痛。3.呼吸困难、喘息明显。4.症状持续加重,影响日常活动(如进食、睡眠)。5.儿童出现精神萎靡、拒食;老年人伴有基础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且症状加重。
二、以下六招希望可以帮你远离秋季呼吸系统疾病。一是注意保暖: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二是保持湿度:室内使用加湿器,保持空气湿度在40%-60%,缓解呼吸道干燥。三是勤通风: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减少室内病菌浓度。四是远离过敏原:对花粉过敏者减少户外活动,外出戴口罩;定期清洁家居,减少尘螨。五是增强免疫力: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果)、适度运动(如散步、慢跑)。六是接种疫苗:流感高发前可接种流感疫苗,老年人、儿童等重点人群建议接种。
希望综合的生活方式调整可以有效减少秋季呼吸系统疾病患病风险,愿您拥抱健康生活。
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如何进行脑血管疾病预防与调理?
德州市中医院脑病二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李娜:
随着秋季到来,气候干燥、昼夜温差逐渐增大,脑血管疾病进入高发时段。从中医理论来看,“秋主收敛”,此时人体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若调养不当,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进而诱发中风、头痛等脑血管问题。下面结合中医 “治未病” 理念,为大家介绍秋季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及调理方法。
在环境调节方面,核心是防风保暖以护阳气。秋季“燥邪” 与“风邪”对人体威胁较大,室内需保持 50%-60% 的湿度,可通过加湿器或放置水盆等方式增湿。由于早晚温差明显,要及时增减衣物,尤其注意保护后颈风池穴和足部等关键部位。开窗通风时应避免 “穿堂风” 直吹身体,晨练人群建议待太阳升起后再外出活动,防止受寒引发不适。
饮食调养需遵循“滋阴润燥平肝火”原则。日常可多食用黑芝麻、核桃、银耳等具有润燥功效的食物,百合莲子粥、天麻鱼头汤、菊花枸杞茶等养生药膳也是不错的选择。同时要减少辛辣刺激、高盐高脂食物的摄入,晨起饮用温蜂蜜水,既能润燥又可促进通便,助力身体代谢。
情志调摄上,保持心态平和至关重要。中医认为 “怒伤肝”,秋季情绪波动较大会导致肝阳上亢,增加脑血管疾病风险。建议培养书法等能静心的爱好,每天练习 “六字诀” 中的 “嘘” 字诀以疏肝理气,并且要保证在晚上 10 点前入睡,为身体休养提供充足时间。
运动导引应坚持适度原则以疏通经络。遵循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的养生规律,选择太极拳、八段锦等柔和运动,可重点练习 “摇头摆尾去心火” 等动作。每日梳头 100 下,按摩足三里、太冲等穴位 3-5 分钟,需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遵循 “微汗即止” 的原则,防止阳气过度耗散。
特色疗法可作为辅助手段。有高血压等危险因素的人群,霜降前后可在涌泉、足三里等穴位贴敷吴茱萸以引火归元;艾灸百会、风池等穴位能提升阳气,起到预防中风的作用;也可在医师指导下服用活血化瘀中药。高血压患者需每日监测血压,并根据情况调整用药。
重点人群更要格外关注自身健康。包括 50 岁以上中老年人、有脑血管病家族史者、“三高” 患者、长期吸烟饮酒者以及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的人群。若出现突发剧烈头痛、单侧肢体麻木、言语不清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切勿延误中风救治的 “黄金 4.5 小时”。
总之,通过环境、饮食、情志、运动等多方面综合调理,遵循中医整体观念和自然规律,注重秋季 “收敛” 特性,就能有效预防脑血管疾病,为冬季健康打下坚实基础。希望大家重视秋季脑血管健康,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健康度过秋季。
最近,“花蚊子”频频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它是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疾病的重要传播媒介,我们该如何科学防治“花蚊子”?
德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技师朱丽君:
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是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伊蚊就是我们俗称的“花蚊子”,它因具有醒目的黑白花纹且多在白天活动、易于辨识而得名。科学防治“花蚊子”,要弄清它的滋生地和栖息地。
一、“花蚊子”滋生在哪里?有些蚊虫的幼虫生活在大型水体中,如按蚊生活在池塘、稻田中,有些生活在污水中,如淡色库蚊、骚扰阿蚊等。但“花蚊子”喜欢生活在小型的比较洁净的水体中,比如居家积水容器:从家里的大水缸、荷花缸、水桶到水培玻璃缸,甚至小至有几滴水的瓶盖,任何室内外积水的容器都可能成为“花蚊子”幼虫的孳生场所。也可以在小区、单位和公园等外环境中,各类积水处(如容器、包装材料、废旧轮胎、植物孔洞、建筑物中可能积水的部位、下水道、工地积水等)都是“花蚊子”孳生地。
二、“花蚊子”栖息在哪里?一天中,“花蚊子”在晨昏阶段最活跃,这也是叮咬人的主要时段。在不吸血的时候,“花蚊子”多栖息于孳生地附近茂密的植被中,既为躲避高温,也为吸食植物汁液维持生存。因此,房前屋后的绿化区域常成为其休憩场所。当人靠近时,“花蚊子”会被人的体味与体温吸引而出动。
三、科学防治“花蚊子”。首先清理孳生地。经常使用的积水容器,如水缸、水桶等,可以加上盖子,避免蚊虫在其中产卵。不能清除的景观水体:可以定期投放足够的鱼苗,或由专业人员定期投放缓释的杀虫剂,不让蚊虫幼虫生长。水培植物的容器,可以加入陶粒避免水面直接暴露,或者定期(不超过5天)清洗换水,也可以避免蚊虫孳生。不使用的积水容器,及时清理,避免再次积水。对于外环境中散布的各种泡沫箱、废旧轮胎、包装纸、塑料布等都要定期进行检查清理。即使废弃容器中的积水已干,也需清理或倒扣放置,防止再次积水孳生蚊虫,因其中可能残留“花蚊子”卵。其次清理栖息地。及时清理有“花蚊子”栖息的杂草,修剪草坪不给“花蚊子”提供舒适的栖息场所。对于不能处理的景观植被,可以由专业人员用滞留喷洒或热烟雾的方法喷洒杀虫剂,杀死在其中栖息的成蚊,从而有效降低成蚊密度。
最后要做好个人防护。穿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选择含避蚊胺、派卡瑞丁等成分的驱蚊剂,喷涂暴露部位,并按说明书要求足量、定时补涂;居家安装纱窗纱门,睡觉挂蚊帐,减少在草丛、竹林、积水等蚊虫孳生地附近长时间停留。
秋季护娃需兼顾身体与心理,具体有哪些实用的防护方法能让孩子少生病、情绪好呢?
德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薛苗苗:
秋季气温多变,加之孩子开学后集体接触增多,易引发呼吸道、消化道感染以及分离焦虑、情绪波动等问题。家长可从身体防护、疾病预防和心理呵护三方面入手,助力孩子健康度过秋季。
一、身体防护。筑牢健康屏障。科学穿衣,采用“内薄外厚、多层叠穿”,便于灵活增减,预防着凉或过热。规范洗手,饭前便后、外出归来、接触公共物品后,用洗手液、肥皂按“七步洗手法”彻底揉搓至少15秒,避免脏手触碰眼口鼻。环境管理,每日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定期清洁门把手、桌面、玩具等高频接触物。勤换洗衣物床单,阳光下晾晒。减少地毯、布艺沙发等易积尘物品。均衡膳食,保证三餐规律,摄入足量优质蛋白质、丰富维生素矿物质,主食粗细搭配。限制高糖高油高盐零食,可用坚果、无糖酸奶、水果替代。均衡营养是提升免疫力的基石。
二、疾病预防与监测。减少暴露,疾病高发期(流感、支原体肺炎、轮状病毒肠炎等),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如大型商场、室内游乐场)。必须前往时,戴好合适口罩。教导咳嗽喷嚏时用肘部遮挡。家人感冒,及时分餐、分用物品。6月龄以上儿童,尤其有基础疾病(如哮喘、心脏病)者,每年9-10月务必接种流感疫苗。按计划接种麻腮风、手足口EV71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健康监测,每日关注孩子精神状态、食欲、体温。留意皮疹、呕吐、腹泻、呼吸急促等异常。发现不适及时就医,遵医嘱休息治疗,避免带病上学加重病情或传播。另外,秋季花粉、尘螨活跃,注意过敏防护,每周用≥55℃热水清洗床单、被罩等床品。孩子外出回家及时洗脸洗手换衣,必要时生理性海盐水清洗鼻腔。对于有哮喘的孩子,随身携带急救药,教会正确使用。避免接触冷空气、烟雾、等刺激性气味。
三、心理呵护。平稳适应开学。对于低龄儿童,送园时告别简短坚定,避免流露焦虑,温和而果断离开。接园时多聊积极话题。学龄儿童要保证充足睡眠,尽量晚9点前入睡,避免熬夜。充足睡眠对情绪稳定、免疫力提升和专注力至关重要。关注“心因性”不适,孩子若常诉“腹痛”“头痛”但检查无异常,可能是心理压力表现。耐心沟通,引导倾诉,提供支持,共同解决,勿简单强迫上学。
各位家长,养育孩子如同呵护幼苗,需抵御疾病风雨,滋养心灵阳光。不必苛求完美,多关注孩子的均衡饮食、充足睡眠和真诚笑容,这便是健康的基石。
近年来,胃肠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能否请您科普一下常见胃肠疾病的预防和早期识别方法?
德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丁青春:
胃肠健康是整体健康的重要基础,常见的胃肠疾病包括胃炎、胃溃疡、肠易激综合征(IBS)、炎症性肠病(IBD)以及消化道肿瘤等。以下从预防、早期识别和日常管理三个方面为大家详细介绍。
一、常见胃肠疾病的预防。一是饮食调整。规律进食,避免暴饮暴食或长时间空腹,减少胃酸对黏膜的刺激。减少刺激性食物如高盐、辛辣、油炸食物及过量咖啡、酒精可能诱发胃炎或胃溃疡。高纤维饮食,蔬菜、全谷物可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和肠癌。注意食品安全,避免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炎的主要病因),饭前洗手、避免生食。二是生活习惯。戒烟,吸烟增加胃酸分泌,损害胃黏膜。控制压力,长期紧张可能引发肠易激综合征或功能性消化不良。适度运动,如散步、瑜伽可促进胃肠蠕动,减少腹胀。三是药物谨慎使用。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可能损伤胃黏膜,需遵医嘱配合护胃药物。
二、早期预警信号识别。一是胃部疾病信号。持续上腹痛、烧心、反酸可能是胃炎或胃溃疡。呕血、黑便(柏油样便)提示消化道出血,需紧急就医。二是肠道疾病信号。排便习惯改变,如长期腹泻或便秘,可能提示肠易激综合征或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血便,鲜红色血便可能与痔疮相关,暗红色血便需警惕结直肠癌。不明原因体重下降,伴随腹痛时,需排查肿瘤或吸收不良综合征。三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多数感染者无症状,但可通过呼气试验或胃镜检查确诊,根治可降低胃癌风险。
三、高危人群与筛查建议。一是胃癌筛查。40岁以上、有家族史、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建议胃镜检查。二是结直肠癌筛查。普通人群50岁起应定期做肠镜或粪便潜血检测;有家族史者需提前。三是 功能性胃肠病管理。肠易激综合征需结合心理调节和饮食日记(如记录诱发症状的食物)。
四、日常护胃小贴士。细嚼慢咽减轻胃负担,餐后1小时内避免平躺,防胃酸反流;腹部不适时可用热敷缓解痉挛。
总之,胃肠疾病“防大于治”,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关注身体信号及定期筛查,多数疾病可早期控制。若症状持续超过2周,务必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