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网8月22日讯 (记者 孙贴静)近日,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心脏中心在小儿心律失常微创治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泮思林教授、陈瑞教授、李自普教授联手为一名2岁3月龄、体重仅11kg的患儿实施肋间单一切口胸腔内囊袋植入心外膜永久起搏器术,患儿术后恢复良好。这一创新术式为国内首例,不仅填补了国内儿童心律失常微创治疗领域的空白,彰显了心脏中心团队在小儿心脏病领域的领先地位,也标志着我国小儿心脏病诊疗水平迈入新高度。
患儿跳跳(化名)因妈妈患有干燥综合征且孕期未规律监测,一出生便出现心率缓慢症状。经检查,患儿的抗核抗体、抗Ro-52抗体、抗SSA抗体均呈阳性,被确诊为新生儿红斑狼疮合并心律失常(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在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接受积极治疗并出院后,家长严格遵循医嘱进行药物治疗和密切监测,但跳跳的病情在2个月后仍不可逆地进展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伴随室性逸搏及偶发室性停搏,植入永久起搏器成为挽救这个小生命的必要手段。
针对跳跳低龄、低体重的特殊情况,传统手术方式面临诸多挑战。陈瑞教授创新提出单一切口联合人工材料囊袋固定的手术方案。
术中,心脏中心团队从患儿的左侧腋下作3cm单一微创小切口入路,精准显露心脏后,在左侧膈神经后侧斜行切开心包,巧妙避开冠状动脉,将心外膜电极稳妥置于左心室隔面并缝合固定。随后,使用Gore-tex人工膜制作囊袋植入脉冲发生器,将其整体放入左侧胸膜腔,通过间断缝合将囊袋边缘固定于肋间肌。
术后检测显示,起搏器功能及阈值均处于理想状态,胸片证实起搏器位置固定,手术取得圆满成功!
这项技术不仅成功规避了多切口操作的弊端,还显著降低了常规幼儿腹壁囊袋易发生感染的高风险;同时,采用人工材料包裹起搏器的设计,也大幅减少了因长期使用需再次更换起搏器时出现粘连与出血的隐患。
先天性和获得性完全性心脏传导阻滞是危及幼儿生命的严重心脏传导异常疾病,若未能及时干预,可能引发心功能不全、猝死等致命后果。由于幼儿体型幼小、解剖结构特殊,经静脉起搏器植入术难以实施;而传统开胸术式存在皮下囊袋感染风险高、术后瘢痕明显等弊端。因此,心外膜永久起搏器植入成为儿童心脏传导阻滞的主要治疗选择,如何优化术式以减少创伤、降低风险,一直是儿科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焦点。
此次心脏中心团队创新采用的术式具备三大显著优势:微创隐蔽,传统心外膜永久起搏器植入术需要做两个切口,一个是胸部下段切口或者是左侧肋间切口,再加上一个左肋弓下切口,而新技术仅通过左侧腋下一个隐蔽的微创小切口即可完成手术,避免了胸部正中切口留下的明显瘢痕,兼顾了美观需求,减轻了患儿的疼痛及成长过程中的心理负担。安全稳定,采用胸腔内囊袋结合间断缝合固定的方式,有效降低了连续缝合单针断裂可能导致的起搏器脱落风险,同时减少组织粘连。将囊袋放置于胸腔内,既能防止电极随患儿生长发育受到牵拉,又能隔离肺与胸膜,显著降低远期感染、脱位及皮肤破溃的风险。术后恢复快,因切口创伤小且位置隐蔽,对胸壁组织损伤轻微,相比传统术式大范围切开带来的术后疼痛和恢复负担大幅减轻。加之胸腔内囊袋降低了感染和皮肤破溃风险,患儿术后恢复迅速,住院时间缩短,实现了平稳快速康复。
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心脏中心始终致力于小儿心血管疾病的精准治疗。该技术的成功实施,为低龄、低体重患儿心外膜永久起搏器植入提供了更优选择,也为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律失常患儿的治疗积累了宝贵经验。未来,医院将依托多学科协作优势,持续深耕小儿心血管疾病诊疗领域,不断探索更多微创、安全的创新技术,为广大患儿提供更高品质的医疗服务,推动小儿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不断迈上新台阶。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