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雨天里的杨花

写作 10-07 2922

文|彭春来

往返高速,我几乎一到两个星期就要回娘家一次。一晃父亲90岁了,母亲80岁了,在沪打工的日子特别思念他们。

回到娘家刷刷洗洗后,驿动的心开始变得安静。江南烟雨梦逐归,这样的天气,一位来客,刹时打断了我的宁静,她的到来犹如一粒石子投入心海,让我的心立马泛起了涟漪。

一早起来,老父嘴里就不停唠叨着:怎么小杨还不来?小杨就是那位社区义工,老母亲立马兴奋地补充着。就在这时听到敲门声,真的是说曹操曹操就到。叔叔阿姨我来了啊!听见其音,两个老人面露喜色立马去开门。

出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个面带微笑,穿着一身红色义工服,拎着一袋义工服务工具的女士。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的义工杨花,五十四岁,与我同岁。社区义工,是政府推行的实在便民服务项目的志愿者。

杨花来我父母这里已有段日子了,勤快不说,嘴巴也甜。老父亲耳聋眼花已久,说话交流以前全靠老母亲,自从杨花按时来我家后,孤独的两老就立马把家中大大小小的琐事一一诉说,杨花时不时地利用服务时间耐心聆听。这回老父亲高兴地对我说:你不常在家,我就把杨花当成你了,像我的女儿,我的小棉袄,我真的喜欢她!老头表白式的话语一下让我哈哈大笑,转眼看杨花,也是笑得合不拢嘴,连连说着:这是我应该做的,叔叔阿姨高抬我了!高抬我了!

的确,杨花服务手艺不错。剃刀咔嚓几下,就把父亲的细软白发剪得整整齐齐。而此刻的老父就像一个听话的孩子,听着杨花的口令,抬头,偏左、偏右……一个平常耳聋的老头就在她的手势指挥下,任其自行。地上串起了头发花,杨花便拿起扫帚打扫起来。老父嘴角的胡子长得硬了,杨花又拿起伏软膏,轻轻地细细地帮着用热毛巾敷了后,胡子便随着她手中的剃刀游走。一番操作,驾轻就熟。

我问:“这个剃头活是拜师学艺来的吗?”

“熟能生巧呗,多干了自然得心应手。”

一来一去,同龄人很快熟络了,我好奇:“怎么想当义工的?”

杨花说:“我在家也没什么事,能够为老人服务,我是真心愿意做的,加上家人也支持我。每次看到老人开开心心的,我也就特别开心。你家老人特别配合,我也心生欢喜;碰上不配合的老人,我有时也会打退堂鼓。但过后一想,肯定是自己做的不好。我就反思:是不是自己手重了,让老人不舒服?在不断的学习成长中,慢慢培养与老人之间的默契度。每次看到自己服务过后,老人们的笑脸,我就觉得这一天没白忙活。在拉家常的过程中,老人们与我建立起来了一种不设防恰似亲人的感情,让我温暖又感动。义工工作让我义无反顾,感觉充实!有成就感!在这条路上,我会继续做好干好!”

跟杨花拉着家常,一股暖流从我心头升起!

杨花离去时,依依不舍的是我的父母,而我的心头也满是感动感激。剃头、喂药、量血压,手足护理,问寒问暖,比较一下,我这个亲女儿也没能做到按时为老人剪指甲、陪聊。欢声笑语,哄得父母眉开眼笑;温暖贴心,这样的便民服务实实在在,能量满满!

身在异乡,家中有义工在,心便安然!

责任编辑:车向平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