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渝协作创新消费帮扶模式 助力农特产品从“田间地头”走向“百姓餐桌”

网站 09-25

日前,从重庆市农业农村委获悉,今年以来,山东省采购、帮助销售重庆农特产品金额达9.3亿元,完成目标任务的265%。

这背后,是鲁渝两地充分发挥协作帮扶机制作用,以消费帮扶为抓手,通过品牌化、平台化、渠道化、活动化四大推动模式,打通产销堵点,推动重庆优质农产品从“田间地头”走向“百姓餐桌”。

品牌引领:公共品牌打造“渝字号”集群效应

鲁渝协作机制下,两地通过“政府支持、组织牵头、市场运作”的协同模式,推动重庆农特产品从“分散经营”走向“品牌集群”,构建起“统一标准、统一标识、统一推广”的公共品牌体系,全面提升“渝字号”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

“一提‘巴味渝珍’,便知重庆好货。”这句在山东消费者中流传的口碑,正是重庆农特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效应的生动体现。过去,重庆各区县农产品“各自为战”,同质化竞争严重,品牌影响力弱。通过“市级统筹+区县联动”机制,整合渝东北高山茶叶、渝东南生态畜禽等特色产品,构建“巴味渝珍”品牌矩阵,实现从“卖原料”到“卖品牌”的转型升级。

目前,“巴味渝珍”已授权产品700余个,年销售收入突破50亿元,实现了“品牌强、产业兴、农民富”的良性循环。

平台赋能:数字引擎实现产供销无缝对接

“平台不只是销售渠道,更是连接供需、优化供应链的数字基础设施。”重庆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面对农特产品上行的现实难题,鲁渝协作积极探索“平台推动模式”,通过引入“村村旺”“本来生活网”等线上平台,构建“平台+基地+合作社+农户”一体化运作体系,打通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

以“村村旺”为例,该平台依托供销社组织优势,创新采用订单农业模式,将市场需求精准转化为种植订单,链接重庆12个区县、300余家村集体和100余家合作社,覆盖种植基地17.5万亩。通过“以销定产”,不仅有效避免农产品滞销,更为农户带来约1.7亿元稳定收入。丰都实业发展集团与“本来生活网”合作,累计实现销售额3000万元,推动“渝货”突破地域限制,走向全国市场。

渠道拓展:购买服务打通销售“最后一公里”

“过去好东西‘出不了山’,如今通过专业渠道‘卖得出、卖得好’。”一位参与鲁渝消费帮扶的供应链企业负责人感慨道。

近年来,鲁渝两地一方面通过购买服务,精准遴选具备线下商超、跨境渠道等资源的专业机构,构建起多元稳定的销售网络,推动重庆农特产品快速进入国内外市场。另一方面,借力山东渠道优势,打通消费帮扶“最后一公里”,并总结可复制的经验,逐步扩大覆盖品类与主体。

目前,已安排鲁渝协作资金800万元,实施渠道建设项目6个,依托山东省农业贸易促进会、粤港澳大湾区商业联合会等单位人脉渠道和供应链管理能力,成功在国内外市场推介和销售重庆优质农特产品100余种。

活动驱动:以展促销激活产品消费新动能

活动推动模式作为鲁渝协作帮扶促消费专项的“活力引擎”,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共同作用下,通过系列化、场景化的展销活动,集中展现重庆农特产品特色,增强消费者互动体验,成功构建起“线上引流、线下体验、线上复购”的完整闭环。

据悉,鲁渝双方围绕“地域特色+市场需求”,投入协作资金1700万元、实施项目18个,在酉阳、济南、珠海等地连续举办40余场农特产品推介展销活动,集中展示茶叶、烤鱼、火锅底料等百余种特色产品,吸引港澳、京沪等地采购商深度对接,达成意向采购金额近60亿元。(马兵 钟金凤)

责任编辑:杨雅婷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