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记忆·暖月流晖|明月映泉城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10-05 2154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千百年来,无数诗人用笔墨描绘这一轮明月,也用月色寄托思念。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李白在《静夜思》中感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无论是登高远望,还是窗前静坐凝望,明月总以它独有的清辉,照亮游子的思绪,也映照着古人笔下的江山和家国情怀。

明月,是团圆的象征。从唐宋到明清,从文人墨客的吟咏到百姓家中的月下团聚,它承载了人们的乡愁、家国情怀与美好愿景,既照见古人的心境,也照亮今人的夜色。

在济南,中秋节不仅有月饼的香甜,更有独具特色的民俗。泥塑兔子王曾是与月饼、水果并称为老济南中秋节不可或缺的“三大件”,在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动下,已然成为彰显泉城特色的传统文化符号。它或披甲骑虎,或双手握药杵,俏皮而威武。兔子王承载了老百姓对平安健康的期盼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承载着岁月中温暖的团圆记忆。

济南人爱月,更懂得赏月。大明湖畔的“明湖秋月”,自古便是赏月胜地。湖水如镜,月影在波光里摇曳,历下亭、月下亭上诗声朗朗。千佛山上俯瞰万家灯火,夜色与月色交相辉映,城市在这一刻温柔而宁静。中秋的团圆不仅是家庭的团聚,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月饼的香甜,兔子王的童趣,团圆饭的笑语,都在岁岁年年中传递着同样的情感。

今年的中秋恰逢国庆,团圆与家国有了更深的共鸣。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月光下与亲人相聚的温情,正是我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依恋。泉城的夜色因此愈加清朗,家与国在圆月中交相辉映。

月光皎洁,泉声汩汩。无论走到哪里,只要仰望这一轮明月,总能忆起中华文化中那份关于团圆与家国的恒久深情。

责任编辑:袁铭鸿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