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记忆·暖月流晖|月亮等我回故乡

青未了 10-08 1452

文|卜庆萍

中秋是中国人心上的结,一到农历八月十五,风里都飘着归意。千万人扛着行囊往家赶,就为赴一场月下团圆。于我,这心上的结同样有层特别的意义。那轮月亮,年年都在天上等,等我回到那个日思夜想的故乡。

故乡是座小镇,藏在山坳里,没什么热闹景致,却满是熨帖的烟火气。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晨起时能听见巷口卖豆浆的吆喝,铝锅碰撞着发出清脆的响,白花花的豆浆盛在粗瓷碗里,撒一勺白糖就能甜到心里。傍晚有老人坐在门槛上摇蒲扇,手里还攥着给孙辈的水果糖,糖纸在夕阳下闪着亮晶晶的光。我就是在这样的地方长大,看惯了院角的桂花树,每到中秋前后,细碎的黄花落满石阶,踩上去软绵绵的。听熟了母亲在厨房切菜的声响,菜刀落在砧板上,“笃笃笃”的节奏里,就飘出了饭菜的香。后来我揣着几分少年意气,背了包往城市走,想闯一片自己的天地。

城里的日子过得快,高楼把天割成碎片,霓虹比星星亮。我慢慢有了稳定的工作,也认识了能一起吃饭聊天的朋友,可总觉得心里空着一块。尤其到了晚上,加班回家路过空荡荡的街,抬头看见月亮,那点空落就会漫开来——是想故乡的青石板了,想母亲煮的南瓜粥了,粥里卧着一颗溏心蛋,筷子一戳就流出金黄的汁。我想父亲坐在院里抽烟时,烟圈飘向月亮的模样。他总说:“月亮圆了,就该回家了。”我在异乡忙着生计,忙着追赶日子,故乡好像离得越来越远,只有月亮还像从前那样,挂在天上,安安静静地等。

一近中秋,记忆就会自己跑出来。小时候的中秋节,天还没黑,母亲就把小方桌搬到院里,桌布是洗得发白的碎花布,摆上刚买的月饼,有豆沙的、五仁的,还有我最爱的莲蓉馅,月饼皮上印着“中秋”二字,酥得一碰就掉渣。旁边搁着洗得水灵的苹果和梨,梨皮削得长长的,绕着果身转好几圈;再泡一壶桂花茶,玻璃壶里漂着金黄的花瓣,热气裹着香,飘得满院都是。我和弟弟围着桌子转,眼睛盯着天,就等月亮出来。

等月亮慢慢爬上来,整个院子都亮了。那月亮真圆啊,像奶奶纳鞋底的银顶针,又像刚从井里捞上来的玉盘,清辉洒在地上,连草叶上的露珠都闪着光。父亲会给我们讲嫦娥的故事,说月亮上有桂树,有玉兔,我就盯着月亮看,总觉得能看见玉兔在跑。母亲会把月饼掰成小块,先给爷爷奶奶,再分给我和弟弟,我们边吃边闹,笑声裹着月光,落得满院都是。那些日子,甜得像月饼里的糖,揣在心里,这么多年都没化。

我还清晰地记得,院里的月光刚铺匀半块青砖,东头张婶的声音就隔着竹篱笆飘过来:“丫头妈,刚烙的芝麻月饼,给娃们拿两块!”母亲擦着手从厨房跑出来,手里还攥着刚蒸好的糯米藕,隔着篱笆递过去:“可别总给孩子们送,尝尝这个,刚从塘里挖的藕,甜着呢!”

我趴在门框上看,张婶接过藕,又把装月饼的竹篮往母亲手里塞,竹篮边还沾着几粒没扫净的芝麻。西头的李叔也提着个陶罐子过来,罐口飘着桂花的甜香:“今年的桂花酒泡好了,给老哥带点,晚上赏月时喝两盅。”父亲连忙迎上去,从屋里拎出一兜刚摘的石榴,外皮红得发亮:“尝尝这个,今年结得稠,甜得很!”

中秋的月亮,早成了我的念想。不管我在城里过得如不如意,只要看见这轮月亮,就像看见故乡的家,看见母亲在门口张望的样子。

现在,月亮又在天上等了。这份等,是乡愁,是牵挂,说不明道不尽,却沉甸甸地压在心上。我知道,只要我踏上回家的路,只要我推开故乡的门,那月亮就会变得特别亮,特别圆,把院子照得跟从前一样。不管我走了多远,故乡的中秋夜,永远有一轮等我的月亮,永远有一桌热乎的饭,永远有家人在等我。这就够了,这就是我心里最暖的归宿。

责任编辑:曲鹏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