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记忆·暖月流晖|中秋观秋潮

青未了 10-06 1915

文|赵柒斤

自古以来,过中秋大都往家赶,忙着团圆、赏月亮、吃月饼,江浙一带却有“追潮游”,正所谓“万人鼓噪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宋代大文豪苏轼也不能免俗,看大潮后留下了千古绝唱《八月十五看潮五绝》,可见“大潮”吸引力。南宋文学家周密史料笔记《武林旧事》卷三用五百多字篇幅记录“大潮”的宏伟壮观:“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钱塘江观潮始于汉魏时代,盛于唐宋,文字记载最早可追溯至西汉,西汉词赋家枚乘《七发》曰:“以八月之望,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并往观涛乎广陵之曲江。”广陵者,当时吴、越,皆属扬州也。东晋著名画家、文学家顾恺之《观潮赋》说得更清楚:“临浙江以北眷,壮沧海之宏流。水无涯而合岸,山孤映而若浮。既藏珍而纳景,且激波而扬涛。”到诗人辈出的唐代,中秋前后的“观潮游”已成一种时尚,白居易叹“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不独光阴朝复幕,杭州老去被人催”,刘禹锡惊“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孟浩然赞“百里闻雷霆,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惊涛来似雪”。钱塘江大潮成“天下奇观”,吸引天下文人纷至沓来,仅《全唐诗》收录的观潮诗歌就高达千首。

当然,有人欣赏钱江潮“光摇喷雪、浪卷轰雷”,也有人对月球运动与潮汐之间关系深感兴趣。闲翻明代史学家谢肇淛史料笔记《五杂俎》,方知古人在探索月球与潮汐背后关系方面早已领先一步。该书卷二云:“海潮八月独大,何也?潮,应月者也,故月望则潮盛,而八月之望则尤盛也。”在没有卫星、遥感和计算机等高科技辅助下,古人缘何能精准判断中秋钱塘江潮最为壮观?

其实,远古时代,先民已对月球运动产生了浓厚兴趣。《史记·历书》引先秦典籍《世本》曰:“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意思说,黄帝命令一个名叫常仪的大臣负责预测月亮的运行变化。由此开始,历朝历代均设置专门观测日月星辰变化的官署司天监或钦天监,掌天文历数风云气象,推算历法。

东汉科学家王充《论衡》卷四“书虚篇”谓:“溪谷之深,流者安洋,浅多沙石,激扬为濑。夫涛濑,一也。谓子胥为涛,谁居溪谷为濑者乎?案涛入三江,岸沸踊,中央无声。必以子胥为涛,子胥之身,聚岸涯也?涛之起也,随月盛衰,小大满损不齐同。如子胥为涛,子胥之怒,以月为节也?”由此记载可以看出,钱塘江河道自澉浦以西,急剧变窄抬高,致使河床的容量突然缩小,大量潮水拥挤入狭浅的河道,潮头受到阻碍,后浪又急速推进,迫使潮头陡立,发生破碎,发出轰鸣,出现惊险而壮观的场面。同时,江口有巨大拦门沙坎,潮水涌进后遇到强大阻力,潮头掀揭天,前浪遭遏,后浪又上,波推波,浪迭浪,潮水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汹涌而来。潮头高度可达3.5米以上,潮差达10米。

据史料载,钱塘江最初没有喇叭口,更形不成汹涌的大潮,是历经沧桑逐渐演化而至,这一自然奇观恰好形成于北纬30°上,又为此地带增添几分神奇之处。王充《论衡》指出的潮汐、潮涌与月亮、地形的关系,成为最早关于潮涌成因的物理解释。按现代科学解释,钱塘江大潮确实与月亮和太阳的引力有关。大潮形成,是月球、太阳的引力和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碰撞”造成。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尤其是春分和秋分,三个星球差不多在一条直线上,天体引潮力特别大,海水便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周期性涨落现象,钱塘江大潮虽为海潮倒灌引发,却与月亮和太阳的引力脱不了干系。

唐宋至今,“中秋观秋潮”已成风俗,波澜壮阔的“天下第一潮”--钱塘潮,引发了观者的心灵震撼。

责任编辑:徐静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