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永加
秋风乍起,天气渐渐转凉,人们会添加衣物,讲究的此前可能会在衣箱或衣柜里放上樟脑丸,也是为了防虫,所以拿出的衣服带着淡淡的香气。其实,你的衣服再香也香不过一千年前白居易的香衣。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又换了个职位,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居住在洛阳的履道里。一天早上,他刚起床就想起了好朋友刘禹锡,于是挥笔写了一首诗:“窗明帘薄透朝光,卧整巾簪起下床。背壁灯残经宿焰,开箱衣带隔年香。无情亦任他春去,不醉争销得昼长。一部清商一壶酒,与君明日暖新堂。”写罢诗歌,白居易从衣箱里取出去年的衣服穿上,这衣服上还沾染着去年的熏香。
那么,白居易的衣服上怎么还带着香气,甚至去年的香气还能留存呢?在唐代,人们生活质量有了提高,衣食住行都讲究享受,日常生活中更是把熏香看得很重,给生活添点香成了唐人的嗜好。当时,在不同时辰、不同场合,都会焚烧不同的香品。白居易还有一首题为《冬日早起闲咏》的诗就写道:“水塘耀初旭,风竹飘徐霞……晨起对炉香,道经寻两卷。晚坐拂琴尘,秋思弹一遍。”
朝廷更为看重香气,不仅朝堂上要熏香,还要求官员的衣服也熏香,即便朝廷赐给大臣的衣服也是经过熏香的。其中,端午日赐香衣已成为当时的朝堂常例。唐代大诗人杜甫就有诗云“宫衣著更香。”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五月,此时杜甫正任左拾遗,他接受了皇帝的端午赐衣,写下了《端午日赐衣》一诗:“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白居易也是常受赐衣的,为此还曾写道:“半夜润微露,轻寒披香衣。”
说起白居易的香衣,最著名的就是他的青衫了。唐制,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当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虽然是为从五品官员,但“唐制服色不视职事官,而视阶官之品”。江州司马本是五品官,按规定应该穿浅红色的官服,不过这一年,白居易却是一名散官,散官是指有官名而无固定职事的官员,白居易散官是将仕郎,品级是从九品下,因此他只能穿青衫。“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白居易穿上绯衫,是在他五十岁这一年:“吾年五十加朝散,尔亦今年赐服章。”朝散大夫是从五品下,尽管是浅绯衫,白居易终于穿上了。五十六岁时,白居易的朝服又有了新变化,这年他升任秘书监,散官为中大夫,中大夫属于从四品下,尽管还不够穿紫色官服的资格,不过唐文宗念及白居易的劳苦功高,特赐服紫以示恩宠,白居易有诗道:“紫袍新秘监,白首旧书生。”所以,随着官职的变化,白居易的官服也随之变化,由青衫穿到绯衫、紫袍,而且这些官服一般情况下都是经过熏香的。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香文化”非常发达的时期,熏香衣服是当时从朝堂到百姓生活中常见的习俗。那时要把衣服熏香,首先要选好香料,常用的香料有龙脑、郁金等。熏衣时则要使用熏笼,熏笼通常由竹子编织而成,可以放置炭火和燃烧香料。熏香的过程是将香料放入熏笼中,点燃后产生香气。然后将要熏香的衣服覆盖在熏笼上,让香气渗透到衣服中。据《香谱》记载,熏衣时还可以先用沸汤一大瓯置于熏笼下,让衣服微潮,这样更易吸附香气。熏香完毕,在收存衣服时,为了保持香气,还要在衣箱里放入一些香料,一方面加固香气,一方面具有防虫的作用。如此一来,唐人就能够有效地为衣服增添香气,以至于隔年拿出衣服时还是香气袭人。
关于唐代的熏衣,在白居易的诗中也有体现,他曾写道:“烂若丛然火,殷于叶得霜。胭脂含脸笑,苏合裛衣香。”通过这个记载来看,裛衣香在唐代已经是日常使用之物,这在唐代医方书籍中也有记载,《千金方》中有三种,《千金翼方》中有两种,《外台秘要》收录五种。
裛衣香,也常写作浥衣香,也做熏衣用,又称“干香方”。与焚烧熏衣的湿香不同的是,裛衣香是把香料捣好,不加蜜,制成干香,用新手帕包裹,放在贴近肌肤的地方,一方面是为了身体出汗后,汗水浸湿香品,香味更香,另一方面可以随时把衣服熏香。除熏衣香和裛衣香外,那时还发明了洗衣香,是用牡丹皮和甘松两味香料制成粉末,每次洗衣时,在最后一遍清水中加入一钱,如此则可以使衣物带香了。
白居易还有一首十分典型的诗歌,写到了只闻香味不见其形的香:“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白居易诗中所写的香,或许就是常常陪伴他们的帐中香,或是熏衣的香,可见白居易对香的青睐与厚爱。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