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线直击|国庆产科手记:以守护之名,托举每一个新生

医线直击 10-05 3896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秦聪聪

10月1日6点29分,一阵清亮有力的啼哭声划破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产科中心院区产房的宁静——这个体重3370克的男婴,带着对世界的好奇与活力,成为今年这里的第一个“国庆宝宝”。

舒心又温柔的笑容爬上在场每一个人的脸庞。对于产科的医护人员来说,母婴平安从不曾有工作日与节假日的界限。他们始终坚守在岗位,用专业的双手托举新生,用不变的守护为这个特殊的日子添上最温暖的注脚。

双节假期首日,无影灯下手术如常

国庆中秋假期首日的晨光,没给省立医院产科副主任医师周宇的工作带来太多“假期感”。对他而言,唯一的不同或许是早高峰的交通更顺畅些。从早8点到第二天早8点的值班节奏,和平日里无数个工作日别无二致。

7点半刚过,周宇已经换好白大褂,快步走进病房。他的查房从不“走过场”,着重询问了前一天抢救成功的产后出血患者情况,也仔细查看了新入院产妇的相关检查结果。每一个细节,都藏着他16年产科工作的职业本能。

9点左右,手术室的无影灯亮起。这一上午,安排了两台剖宫产手术。周宇站在手术台旁,双手稳稳操控着器械,动作精准得没有一丝多余。

器械传递的轻响、监护仪规律的“滴滴”声,在安静的手术室里交织,40分钟后,随着一声清脆的啼哭,第一个宝宝顺利降生。

来不及多歇,第二台手术的准备已经就绪。

这台手术的风险略高,产妇有妊娠期糖尿病史,超声预估胎儿体重4400克,属于巨大儿,而且产妇体重200多斤,腹壁脂肪层厚,不仅手术视野暴露难,产后出血风险也比普通产妇高。

虽然有风险,但有多年急危重症产妇救治的经验为底气,手术团队心态都很稳。手术开始后,周宇的每一个动作都沉稳有力,从切开腹壁到取出胎儿,全程没有丝毫迟疑。终于,“哇”的一声啼哭划破空气——重4450克的女婴顺利出生。

细致处理完产妇的伤口,反复确认止血情况,直到确认没有术后出血隐患,确认母婴安全后,周宇示意将产妇推出手术室。

“这种高危手术,容不得半点马虎,多一分谨慎,产妇和孩子就多一分安全。”走出手术室时,周宇轻舒了口气。

母婴安全无假期,守护始终“在线”

午后不久,急促的消息传来:“周主任,孕27周双胎孕妇情况危急,需要紧急处理!”

周宇的心瞬间提紧,超声报告上面的文字触目惊心:胎儿A存在缺氧;胎儿B心功能不全,静脉导管血流反向,有胸腔积液、腹腔积液,胎心偏慢且脐动脉舒张期血流断流。

“情况很紧急,单绒双羊双胎,随时可能出现胎死宫内、产妇并发症的风险。”他一边跟家属解释,一边立刻掏出手机联系手术室和新生儿科。

等待手术转运的间隙,周宇的思绪不由自主飘到去年春节的一次紧急抢救——也是这样一个阖家团圆的假期,午后急诊突然送来一位来自齐河的子宫破裂产妇。

“当时她已经接近休克状态,孩子滑入腹腔,腹腔内大出血。”周宇回忆,他立刻启动紧急MDT预案,整个团队围着手术台连轴转,最终成功救治产妇并为其保住了子宫。

那份与时间赛跑的紧迫感,此刻又清晰地涌上周宇心头,“不管是国庆还是春节,只要产妇和孩子有危险,我们就没有‘假期’的概念,必须冲在前面。”

就在周宇协调手术事宜时,助产士徐爽爽刚结束一台顺产接生,匆匆赶回护士站整理记录。

“咱们是国家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高危产妇占比超过50%,相当于病理产科的核心阵地,得随时准备配合参与抢救。”从事助产工作8年,她早已练就“眼观六路”的本事——既要紧盯着产程数据的变化,又要敏锐捕捉产妇的情绪波动,哪怕是产妇皱眉的小动作,都可能是潜在风险的信号。

看着新生宝宝的可爱模样,徐爽爽也会想起自己的宝宝。因为她假期要值班,2岁的小家伙先跟家人回了老家。临行前,他攥着妈妈的衣角,奶声奶气地说:“妈妈,回来给我带好吃的呀。”

“等我下了班,给他买三明治带回去。”这份藏在忙碌里的温柔,是产科人共同的“软肋”,也是他们坚守的“铠甲”。

见过太多新生的珍贵,便更懂肩上守护的重量。监护仪的“滴滴”声、医护人员的叮嘱声、偶尔传来的婴儿啼哭,交织成一曲属于产科的“假期旋律”——没有团圆的休憩,却有守护新生的滚烫,这便是他们对“国庆”最特别的献礼。

责任编辑:秦聪聪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