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社区丨环翠区:激活文化“强动力”,共建文化“新社区”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10-08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田佳玉 通讯员 于嘉昕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是社区发展的内生动力。为适应新时代居民多元多样文化教育需求,环翠区嵩山街道积极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城市书房、文化场馆等公共场所和资源,精准拓展公共文化实践场景、创新文化活动形式、整合文化资源,为居民们构筑充满活力与温情的精神家园。

琴韵悠扬,邻里和鸣

古琴,又称为玉琴、瑶琴、七弦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棠社区邀请清音琴社入驻,每周为居民带来古琴技艺传承、古琴雅集、传统音乐鉴赏会等公益课堂,提供“一对一”及“一对多”等低偿古琴技法课程,弘扬古琴文化,传播古琴之美。

晚上七点,海棠社区的古琴教室里,悠扬的丝竹之音袅袅飘荡,在专业古琴教师郭佳莹的引导下,学员们开启了探索古琴文化的奇妙之旅。从古琴的形制、历史、起源文化,到古琴基本指法、记谱方式,以及古琴演奏的基本技巧和曲谱基础知识,课程将“欣赏、讲解与演奏练习”三个环节有机融合,让学员在悠远琴声中感悟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手作盘扣,传承匠心

盘扣作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一部分,历经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为让辖区居民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向阳社区携手“红色合伙人”——木兮公益美术工作室定期开展面向辖区宝妈及再就业居民的非遗盘扣制作体验课活动,让居民在指尖的传承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居民在“家门口”学到一技之长,为居民的就业“赋能”。

制作盘扣前,张海静老师为大家介绍盘扣的历史渊源和制作技巧,展示了各种各样精美的盘扣胸针作品。实践环节中,老师将盘扣制作分解为布条折叠、内里填充、盘结固定等步骤,并手把手指导居民操作。大家认真制作,互相交流心得,最终完成了一件件精美的盘扣胸针。参与的居民纷纷表示,通过亲手制作盘扣胸针,不仅掌握了新技能,更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了社区凝聚力。

吕韵传情,戏聚乡里

吕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山东最具地方特色和文化影响力的戏曲剧种之一,取材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和艺术价值。在华夏社区,汇聚了一大批热爱戏曲且拥有扎实表演功底的退休老人,通过“国粹进社区”等多次艺术展演,吸引了众多票友加入,并成立吕剧票友团。

票友团以“传承地方戏曲、共建幸福社区” 为初心,每周一、三上午定期开展吕剧表演学习活动,大家互相交流学习,从唱腔技巧到身段台步,从经典剧目赏析到片段排演。这不仅丰富了居民的业余生活,更在切磋交流中陶冶情操、提升艺术修养,成为社区里以戏会友、凝聚邻里温情的文化纽带。

手工钩织,乐享生活

一根钩针,一团毛线,在手指间绕啊绕,一个胖乎乎的草莓熊逐渐成型;圆鼓鼓、豆绿色的钥匙包上,“盛开”着黄色的向日葵……走进和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手工坊,“织女”们飞针走线,钩织出一个个时尚精巧的手提包、耳机包、小挂件。

钩针编织是我国传统实用手工艺,一直受到大家的喜爱,为丰富辖区居民业余文化生活,同时为众多宝妈们提供了兼顾家庭与工作的新机会,街道与多家企业沟通,联系“来料加工”业务。通过企业发包业务、社区承揽调度、居民按需生产,形成社区“微工厂”,为“宝妈”打造就业、顾家两不误的工作岗位。

下一步,环翠区将以文化活动为纽带、以民生需求为导向,推动文化服务“沉下去”、社区治理“活起来”,让文化社区建设成果更可感、更可触,为居民幸福生活“加码添彩”。

责任编辑:王震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