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吴昊 通讯员 梁静瑶
国庆假期,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迎来了1500余名高中生,他们通过参观展览、歌唱爱国歌曲、敲和平警世钟等形式开展了“行走的思政课”,表达心中的爱国之情。此时,青少年们不仅走入了历史,还化身为“记录者”“讲述者”。
把历史“种”进孩子心里,让世界听见中国声音
当潍坊这座国际和平城市被国庆的热闹与温情浸润,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却以一种更沉静的姿态,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览者。这里曾是二战时期中国单体规模最大的同盟国侨民集中营,集中关押了来自2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西方侨民;如今,它褪去战争的创伤,以“历史的课堂”“和平的驿站”“对外的窗口”多重身份,在国庆假期里铺展出一幅“铭记历史·共话和平·乐享生活”的生动画卷。
历史不该被遗忘,和平需要代代守护。“老师,原来集中营里的叔叔阿姨和我们一样,也有生日,也会想念家人!”在和平文化进校园的“童画和平”环节,孩子们举着自己绘制的图画——各种肤色的孩子手拉手站在阳光下,背景是褪色的铁丝网——认真地向博物馆工作人员分享他们的创作灵感。
国庆期间,一场传统文化与和平文化交织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在博物馆上演。来自巴基斯坦、肯尼亚等国家的国际学生在博物馆上手体验做月饼、捏“玉兔抱月”面塑作品,活动结束后,他们在心愿卡上纷纷写下对和平的理解及祝福。此时,中外文化相交相融,共同绘制出一幅和平画卷。摄影大赛采风活动中,来自古巴的李林说:这片旧址见证了历史的苦难,但今天的光影艺术没有停留在悲伤,而是用创意与希望把它转化为关于和平与友谊的佳作。来自摩洛哥的夏慕雅表示:我在这里感受到了一束微弱却温暖的希望之光,它让我热泪盈眶,也激励我成为更好的自己,更让我坚信,我们必须将这束光带到世间每个角落。
让历史“活”在当下,用烟火气滋养文化根脉
如果说和平教育是博物馆的“精神底色”,那么文旅促消费则是它与时代同频的“生动注脚”。这个国庆,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跳出“单一展陈”模式,以“文化+”为引擎,打造“可体验、可消费、可传播”的文旅场景,让历史不仅“可看”,更“可参与”“可带走”。
博物馆推出“和平+非遗”体验活动:面塑代表性传承人教孩子捏制象征和平的橄榄枝、和平鸽;安丘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指导绘制“集中营记忆”木版年画;烙画代表性传承人指导孩子们在葫芦上烙制和平鸽。醒狮随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声登高、采青,孩子们抚摸着狮头绒毛,稚嫩的笑脸与喜庆的狮舞构成最美画面。这些体验项目既保留了传统文化元素,又融入了现代创意,让游客在动手参与中加深对文化的理解。
国庆期间,博物馆与本地商圈、影院联动,推出“文化消费套餐”,积极发动市民尤其是周边社区居民,打卡博物馆主要点位,赠送万达影城免费影票,以“博物馆+商圈+社区”的模式,让文化消费从“单向输出”变为“双向互动”。在万达影院内设置潍县集中营主题流动展览,让观众既能享受文化熏陶,又能在和平主题电影中培育爱国情怀,实现“以文促旅,以旅兴商”。
和平,是最珍贵的“国庆礼物”
国庆假期的集中营旧址,没有喧嚣的口号,却处处流淌着温暖的力量:孩子们踮脚给“和平树”系红绸,留学生在留言簿上写下“Remember history,Cherish peace”,老人们在展柜前回忆往事……这里既是历史的“档案馆”,更是和平的“播种机”。
正如一位游客在留言中写的:“以前觉得‘文旅促消费’是买东西、吃美食,今天才明白,真正的文旅消费,是花钱买一段有意义的经历,收获一份心灵的触动。”当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汇,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着:和平不是遥远的愿景,它是博物馆里的一封旧信,是孩子笔下的一抹色彩,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那份珍视。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