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阔的北方海岸线上,一场静悄悄的“蓝色革命”正在山东悄然上演。从名贵的东星斑、红瓜子斑在黄河口游弋,到黄河口大闸蟹首次“爬”出国门,山东的水产养殖业正以一场贯穿“种苗—养殖—推广”的全链条创新,打破地域与季节的桎梏,重塑中国渔业的发展路径。这不再仅仅是“把南方的鱼搬到北方养”,而是一场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从“引进来”到“自己造”的深刻转型。
过去,“南鱼北养”曾因水温、水质等条件限制步履维艰,而名贵鱼种更是难以在北方落地生根。然而,在位于山东的北繁基地的数字化车间,循环水系统精准调控着每一滴水的溶氧与温度,鱼类行为识别系统如“智慧眼”般洞察鱼群状态,封闭式养殖模式节水节能九成以上,单位水体养殖容量提升至传统模式的五倍。这些技术集成,不只是设备的升级,更是从“靠天吃饭”走向“靠数据吃饭”,从“粗放耗水”走向“循环智能”养殖理念的根本转变。
然而,技术的落地离不开“种”的支撑。如果说养殖系统是“躯干”,那么种质就是“芯片”。明波水产与多家科研机构联手,在二十年间突破了二十多种海水鱼的人工繁育,从红瓜子斑到东星斑,从表型选育走向全基因组育种,精准筛选亲本、优化遗传配组,让每一条鱼都“身世清晰、基因优良”。这种对种质资源的掌控,不再依赖外引,而是构建起本土化的良种体系,为中国渔业安上了一颗“中国芯”。
同样令人振奋的,还有黄河口大闸蟹的“逆袭”。过去依赖南方蟹苗的局面被“黄河口1号”打破——耐盐碱、早成熟、品质稳,这是科技对自然的精准回应,也是地方品种从“水土不服”到“本土自强”的生动写照。吴旭干教授所说的“从表型选育到基因组选育”,正是中国农业从经验走向精准的缩影。
值得深思的是,山东的水产创新并未止步于“养出来”,而是延伸至“推出去”。“陆海接力”模式串联起陆基车间与海上围栏,让高品质鱼类的稳定产出成为可能;产业链向后延伸至设备研制、网衣开发,形成闭环式推广体系。这种“育—繁—养—推”一体化的路径,不仅提升了产业附加值,也为广大养殖户提供了可复制、可持续的发展模板。
农业现代化不是设备的堆砌,也不是品种的简单移植,而是一场从理念到技术、从生产到推广的系统性革命。它需要企业与科研机构的深度协同,需要政策与市场的双向赋能,更需要从“单点突破”走向“链条融合”。当“南鱼”真正在北方“安家”,当“本土种”在全国乃至世界“出圈”,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条鱼的旅行,更是一个产业从跟跑到并跑、最终实现领跑的奋斗轨迹。
未来,随着更多“硬核芯片”被创制、更多“智慧车间”被复制,山东的水产全链条模式,或将成为中国现代农业的一张新名片——不只是养好一条鱼,更是走好一条路。这条路,通向的是粮食安全、产业振兴,更是一个大国农业在科技自立中走向深蓝的坚定脚步。(大众新闻记者 张婧婧)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