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长与蜕变。(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济南高新区鸡山小学教师 宋乃伟
为更好推进学校管理工作,我们学校为每位干部购置了《做最好的执行者》。暑假期间,我认真研读了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执行从不是“按指令做事”的机械动作,而是一套融合目标感、责任心与方法论的系统能力。书中没有空泛的口号,而是用具体案例拆解了“优秀执行者”与“普通完成者”的核心差距,让我对“执行”二字有了全新认知。
作为学校教导主任,这本书让我清晰认识到,我所承担的“执行”工作,不仅是落实任务的行动力,更是将学校教育理念转化为师生成长实效的核心桥梁。
书中“执行不是被动服从,而是主动创造”的观点,让我感触颇深。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我常面临课程改革推进、教学质量提升等核心任务。以往,部分工作我仅停留在“按要求完成”的层面,比如推行新的教学评价体系时,我只满足于传达文件、组织培训,却忽视了教师群体的认知差异与实际困难。而真正的执行,应是主动预判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例如,在落实分层教学要求时,我不再是简单划分班级,而是牵头组建教研组,结合学生学情数据开发分层教案与作业,并建立教师帮扶结对机制,让政策落地从“一纸通知”变成“可操作、能落地、有成效”的教学实践。
书中“闭环思维”的理念,也让我深受启发。我的教导主任工作繁杂,从教学计划制定、教研活动开展到考试分析、教师考核,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影响整体教育质量。书中强调“执行需有始有终,全程追踪”,这恰好切中了我工作中的痛点。过去,我负责的教研活动曾出现“重开展、轻反馈”的问题,活动结束后缺乏效果评估,导致部分教研流于形式。如今,我建立了“计划-实施-检查-改进”的闭环管理机制:每一项教研活动前,我会明确具体目标;活动中,安排专人记录关键环节;活动后,通过问卷、座谈收集教师反馈;最终形成改进报告,并将建议应用于下一次活动,让执行的每一步都扎实有效。
教育的真谛,在于将每一份对学生的关爱、对教育的思考,通过扎实的执行转化为看得见的成长。作为教导主任,我既是学校决策的“执行者”,更是师生成长的“服务者”。未来,我将以“最好的执行者”为标准,在教学管理中主动担当、精细落实,让教育的蓝图在每一个课堂、每一次活动中落地生根,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筑牢坚实根基。
合上书后,我深刻明白,“最好的执行者”从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每一次任务中,主动把“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把 “做完”升级为“做好”。执行的本质,终究是对结果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而这种态度,正是职场中最稀缺也最珍贵的竞争力。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