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期间,一名新生儿雯雯(化名)出生后即出现口吐大量泡沫,“像螃蟹一样吐沫,而且一吃就吐”,经当地医院食管造影确诊为“先天性食管闭锁”。这是一种危及生命的先天性畸形,食管存在中断,雯雯因此无法正常进食。
服用的造影剂集聚在“不通”的食管盲端内
当地医院在危急关头,第一时间拨通了0531-87182176——山东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转运热线,接到转运请求后,新生儿科迅速响应,立即启动危重新生儿转运流程。
转运途中,团队成员全程守护:转运呼吸机为雯雯的生命通道保驾护航,食管持续减压及时引流唾液,监护仪密切追踪生命体征,输液泵则将维系生命的静脉营养一滴一滴输入她的体内。历经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出生仅7小时的雯雯被安全送达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
新生儿转运团队保障安全
随后,呼吸介入科与新生儿外科联手开展多学科会诊。气管镜精准探查,锁定了瘘口位置,并排除其他气道异常;紧接着,新生儿外科团队运用胸腔镜微创技术,成功完成食管重建手术。
呼吸介入科行气管镜检查
新生儿外科行胸腔镜手术
术后,雯雯返回NICU,度过了最为关键的危险期。在此期间,她接受了精细化护理、呼吸机支持、禁食及静脉营养;术后一周复查食管造影正常后,才逐步开始喂养。待情况稳定后,雯雯还将转入母婴同室病房,为妈妈接手照顾、建立亲子依恋创造温暖的开端。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围手术期精细化管理
食管闭锁——一个疾病涉及多个学科
先天性食管闭锁是新生儿期严重的消化道畸形,在市县级产科平均每年仅能遇到1~2例,可能合并其他先天性畸形,如气道、心脏、肠道等发育畸形。患儿出生后即出现唾液过多、频繁吐沫;喂奶后立即呕吐;即使不吃奶,也可因反复误吸唾液可导致病情迅速加重。手术是唯一治愈手段。传统开胸手术创伤大,而胸腔镜技术仅需皮肤上打3-4个绿豆般大小的孔即可完成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兼具美观等优势。本病共分为5型,其中以第3型最多(95%以上),离断的上段食管是盲端,下段食管还会跟气管连接。山东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近几年来已治愈本病百余例,3型食管闭锁的成功率达到99%,手术最小体重仅有1.2kg,最小胎龄仅有30周。
此次成功救治充分体现了医院多学科协作模式(MDT):先进的危重新生儿转运体系,确保患儿在黄金时间内获得专业救治;先进的气管镜检查,将术前评估做到极致;胸腔镜微创技术的成熟应用,使原本复杂手术微创化、精准化;NICU精细化护理,大大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