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医健康说|怒伤肝、思伤脾?中医“形神共养”有门道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昨天17:57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秦聪聪

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关系着大众的健康幸福,也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10月10日是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宣传主题为“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10月9日下午,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召开“鲁医健康说”系列健康知识发布会,邀请专家介绍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方面的相关知识。

山东省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身心医学科主任医师阎兆君介绍,中医对“心”和“神”的理解,与现代心理学的“心理”和“精神”既有重叠,又有其独特之处。中医将“神”,也就是我们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视为生命的主宰,并且与我们的身体脏腑、气血津液紧密相连。在中医看来,“神”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依赖于“形”,也就是我们的身体,这就是“形与神俱”的整体观。

具体来说,中医认为“心”是“君主之官”,主神志。这里的“心”不完全等同于解剖学上的心脏,它更像是一个综合的“生理-心理”功能系统,统管着人的情绪、思维和意识。当人有情绪波动时,比如压力大、焦虑,中医认为这会影响到不同的脏腑功能。如:“怒伤肝”,经常发怒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思伤脾”,过度思虑会导致消化功能减弱;“恐伤肾”,极度恐惧会耗伤肾的精气。反过来,脏腑功能失调也会影响情绪,如肝火旺的人容易烦躁易怒,心血不足的人可能会失眠多梦、心神不宁。这就是中医独特的“情志与脏腑”相互影响的理论。

当人们遇到情绪困扰时,中医除了药物调理,确实有很多行之有效的非药物调适方法。这些方法简单易行,普通人也可以在生活中尝试。

一是情志相胜法。这是中医独有的心理治疗方法,核心是利用一种情绪去调节另一种过度的情绪。“怒伤肝,悲胜怒”,当人暴怒时,可以通过听一首悲伤的歌曲、看感人的电影等方式,用适度的悲伤情绪来平复怒火;“忧伤肺,喜胜忧”,当人忧愁时,可以通过看脱口秀、喜剧电影等娱乐方式,改善抑郁、焦虑的情绪。

二是导引吐纳法。包括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以及各种呼吸练习。这些方法通过特定的身体动作配合深呼吸,可以调和气血,放松身心。现代研究也证实,这类运动能有效降低皮质醇水平,缓解焦虑和压力。

三是音乐疗法。中医根据“五音对应五脏”的理论,用不同调式的音乐来调理情绪。比如说宫调式音乐(如《梅花三弄》)悠扬沉静,有助于安神;角调式音乐(如《姑苏行》)生机勃勃,有助于疏肝解郁。

四是穴位按摩法。通过按摩特定穴位,可以快速缓解情绪不适。内关穴:位于手腕横纹向上约三指宽处,有助于宁心安神、缓解焦虑;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是疏肝解郁、平息怒火的要穴。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饮食与起居进行调节,中医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保持规律饮食,避免过多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有助于情绪稳定。保证充足的睡眠是养神的关键,“人卧则血归于肝”,良好的睡眠能让肝脏得到休息,从而更好地疏泄情绪。

总的来说,中医处理情绪问题的思路是“整体调理”,通过调节身体的平衡来改善心理状态,强调“顺应自然”和“自我调节”。这些古老的智慧,在今天快节奏的生活中,依然能为我们的心理健康提供指导。

责任编辑:秦聪聪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