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秦聪聪
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关系着大众的健康幸福,也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10月10日是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宣传主题为“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10月9日下午,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召开“鲁医健康说”系列健康知识发布会,邀请专家介绍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方面的相关知识。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毛雪琴介绍,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心层面均会出现一系列显著变化。一方面身体机能(包括大脑机能)逐步衰退,认知能力随之下降,心理调适能力也会减弱;另一方面,随着社会角色的转变、家庭结构的调整,还有各类躯体疾病的困扰,都容易让老年人产生悲伤、孤独、失落、自我价值感缺失等不良情绪,严重时还可能引发焦虑、抑郁、失眠等常见精神或心理问题。因此,对老年人的心理支持需综合考量其心理、生理与社会需求,采取一些针对性措施,来帮助老年人走出情绪困境,重拾生活的喜悦和归属感。
从老年人自身角度出发,首先应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既要理解并接纳自身衰老过程,主动适应环境与社会身份的转变,也要关注自身需求与内心感受,做好健康管理,维持身心双重良好状态。其次,老年人可多参与社交活动,拓展社交圈以避免社交孤立,同时保持思维活跃、提升自我认同,积极参与社区健康知识宣讲、兴趣社团(如书法社、合唱队)、广场舞等活动。也可培养多元的兴趣爱好,积极投身到一些志愿服务工作中去发掘自身价值。
对于子女及家属而言,要主动关爱老年人,需要加强家庭层面的情感支撑,增加情感交流与互动。首先要定期联系,如子女定期打个电话,没事“常回家看看”,或者固定的视频通话也能老年人带来巨大安慰。其次要学会倾听,静静的听老人倾诉,给他们一个安静、温暖、充分的诉说空间,接纳他们的负面情绪,远比给他们提建议更有效。再次要创造“被需要”的价值感,在家庭内部多请教他们生活经验,请他们负责家庭“要务”,鼓励他们为晚辈讲述家族历史、传承文化知识,体现他们在家庭中的重要性。要主动挖掘共同话题,加深交流的深度、拓宽交流的范围,有机会带老年人近郊游,重视老年人的心理精神需求,为他们创造更多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当老人出现如无明显原因的身体不适,饮食睡眠发生改变,或者出现持续情绪低落、精神不振、对任何事失去兴趣、提到“活着没意思”,这可能是抑郁的症状,需要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总之,关爱老年心理健康,为老人提供心理支持,要主动帮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用”,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被需要的”。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