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医健康说|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咋应对?听听专家怎么说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昨天17:57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秦聪聪

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关系着大众的健康幸福,也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10月10日是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宣传主题为“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10月9日下午,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召开“鲁医健康说”系列健康知识发布会,邀请专家介绍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方面的相关知识。

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医学中心主任医师杨楹介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其常见问题涉及情绪调节、行为控制等多个维度。应对这一问题,需遵循“预防-早期干预-科学治疗”的路径有序推进,同时需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同发力、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问题有效解决。

儿童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情绪类问题。有些孩子可能被持续的“坏情绪”困扰,比如表现出超过两周的情绪低落、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或者容易烦躁、发脾气,这可能是抑郁的表现;另一些孩子则可能被“过度担心”影响,比如害怕与人交往、与父母分离时表现出远超年龄的恐惧,或者对日常小事控制不住地紧张,这常常是焦虑的表现。二是行为控制问题。一些孩子行为控制能力较弱,似乎总比同龄人“慢半拍”,表现为注意力难集中、小动作频繁、性格冲动,可能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核心特征。三是其他异常行为。沉迷网络游戏无法自拔,或出现极端节食、暴食等进食紊乱行为,也都是需要我们高度警惕的心理健康红灯。总的来说,一个核心的判断原则是:当孩子的情绪或行为发生了持久且明显的改变,并且严重影响到他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时,我们就该意识到,这可能需要专业的帮助了。

那么,如何去预防和解决这些问题呢?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需凝聚家庭、学校及社会多方力量。一是预防,筑牢“安心防线”。预防是守护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首要环节,核心在于为孩子营造安全、温暖、包容的成长环境。家长应多与孩子沟通,少评判、多倾听,了解其需求与困扰,及时给予鼓励支持,让家成为孩子可倾诉的“安全港湾”和“安全基地”;学校需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通过心理课程、主题讲座普及知识,营造心理安全的校园环境,从源头降低问题发生概率。二是干预,抓住“早期关键”。坚持“早发现、早处理”。家长和老师需多关注孩子状态,若发现其成绩突然下降、不愿社交、饮食睡眠异常等信号,切勿忽视,不要想当然的认为孩子“只是闹脾气”就不去干预,要先耐心沟通疏导,若孩子无法自我调节,应及时带其到专业心理机构评估、辅导,将问题化解在萌芽期。三是治疗,科学“精准帮扶”。若经专业诊断确诊心理问题,需以“心理辅导+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的成熟体系干预,帮助孩子逐步恢复心理健康。学校要给予充分理解与配合,灵活调整教学管理,如减轻学业压力、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社会需营造包容氛围,消除对心理问题的偏见,避免给孩子贴“异常”标签,让孩子在多方支持下安心接受治疗,逐步恢复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功能。

守护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使命。以科学认知为指导,用实际行动形成合力,才能为孩子的心理健康筑起坚实防线。

责任编辑:秦聪聪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